近年来,关于取消35岁招聘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已有部分企业在招聘时放宽年龄限制。专家认为,打破就业年龄歧视,应在立法层面明确禁止年龄歧视,同时进一步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消除对大龄求职者的刻板印象,倡导多元化的人才观。
当前,在一些行业、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5岁就业门槛”。35岁年龄限制,被有的企业明确写进招聘信息,在有的企业则成为一个隐性规则。35岁的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易造成就业市场内卷、人才浪费与断层,破除 “35岁就业门槛”势在必行。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企业招聘设置年龄门槛,追求“青春红利”是主要原因。在普遍认知里,年轻人的工作精力更充沛,工作效率更高,尤其在新技术占比较大的互联网行业,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减少。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16—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在减少。从2013年到2023年,平均每年16—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净减少500万—600万左右,2023年净减少约一千万人,这会影响到总体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劳动年龄人口需求增加、供给下降的背景下,破除“35岁就业门槛”,充分利用各个年龄段的人力资源来弥补劳动力缺口,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释放人力资源潜力的必然选择。
充分利用宝贵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职场上,该看的是能力,而不是年龄。用人单位如果简单地以年龄划线,不但会抑制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流动性,也容易错失经验丰富的人才,影响组织效能和创造潜力,是对劳动资源的一种浪费。许多中高龄求职者,往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众的工作能力,完全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应该受到企业的接纳。中高龄员工在带教新人、传承企业文化和传授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破除 “35岁就业门槛”,有助于实现企业文化、知识经验的代际传递。不同年龄段员工有机组合能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能够增强企业发展的整体适应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推进创新创造,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促进平等就业的现实需要。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年龄不该成为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阻碍。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必然带来就业时间的推迟,特别是高学历人才会很快迎来所谓的“35岁瓶颈期”,限制其职业发展路径,加剧职场焦虑。中年求职者还通常面临经济压力,其失业风险可能引发家庭不稳定的问题,甚至带来社会焦虑。招聘时放宽年龄限制,向消除就业歧视迈出了重要一步,保障了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各地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取消招聘年龄限制,例如由政府牵头,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招聘和培养大龄求职者,提高社会和企业对于大龄求职者的接纳度。
破除“35岁就业门槛”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引导社会观念转变,消除对大龄求职者的刻板印象,倡导多元化的人才观。企业可以探索更加灵活的用工模式,如远程办公等,为大龄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劳动者也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了解新兴技术,夯实专业技能,提升自身适应和胜任不同岗位的能力。
编辑:牛霄 校对:徐登林 责编:邓强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