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企既肩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使命,也需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日前,德勤发布的一篇智库观察《国企提升业务含“新”量,未来五年这样干》中,针对国企业务系统性如何提升含“新”量提出建议。
针对选择赛道问题,德勤认为国企应基于核心功能,围绕主责主业,与前沿技术、未来场景、数据要素、绿色低碳等融合,探索具有竞争力的细分赛道。
主业+前沿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对现有生产流程、产品服务、运营模式进行深度改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主业+未来场景。识别出由于技术变革、人口结构变化、社会演进等可能催生的新兴应用场景,将主业优势与未来趋势塑造的潜在需求深度融合,挖掘诸如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口老龄化等未来场景中的商业机会,拓展主业的发展边界。
主业+绿色低碳。围绕主业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新材料、应用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开发主业相关绿色低碳产品,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等。
主业+数据要素。对生产过程、市场运营、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和分析,在提升商业决策能力的同时,探寻细分市场机遇。另外,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数据共享,促进数据的流通和价值释放等。
针对如何布局问题,德勤建议国企积极探索运用投资组合方式,优化新兴业务布局结构和质量。
前瞻布局类业务。对于创新性强、与主业战略协同度高,但对技术/市场理解尚不深入的领域,宜采用风险投资策略,广泛覆盖潜在机会。对于与主业直接协同度较低,但出于长期战略考量需要延伸布局的领域,则可通过母基金模式间接布局,分散风险并捕捉赛道机遇。
成熟扩张类业务。对于新兴产业中相对成熟的业务,特别是受限于政策或监管要求的项目,可依托产业基金的灵活性与市场化机制,实现多元化布局与产业链延伸。
技术升级类业务。对于传统产业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类的业务,聚焦直投或大股权产业基金,助力提质增效。
传统复制类业务。对于传统产业中技术/模式成熟的业务,通过直投方式,增强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机制保障同样重要,德勤建议国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强化自主研发与投资布局有机结合。内部扎实的研发基础和技术积累,可以提升集团对外部技术项目的甄别、评估和赋能能力。投资布局可以快速整合外部优质技术、人才和知识产权,反哺和加速内部研发进程。因此,建立研发与投资联动机制十分必要,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建立敏捷、专业的投资决策流程。构建分类分级授权决策体系,根据项目类型、投资金额及风险等级科学设定不同层级的权限与流程,确保审批高效。同时,强化专业评审支撑,组建涵盖技术专家、行业专家、风控专家以及相关业务单元专业人员的评审委员会,以保障评估的专业深度与主业战略协同性。
三是构建市场化、多元化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技术研发人员,构建以技术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激励体系,将薪酬与成果转化挂钩。对于投资核心团队,强化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实施强制跟投机制,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其绩效薪酬与整体投资回报率及战略目标达成度紧密挂钩。对于管理层,也需将新质生产力布局成效纳入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的核心考核指标中,考核结果与薪酬、任免关联,形成价值创造闭环。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