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联系邮箱:scolpl@163.com
天府评论>>川观智库>>正文

川观智库资讯|农业农村低碳转型可从三方面破瓶颈

http://www.scol.com.cn  (2025-06-06 11:17:0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李媛莉
作者:朱炜琳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川观智库研究员 朱炜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多部门发布《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通过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等5个维度的评估,揭示我国农业农村低碳转型进程。报告显示,我国正加速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东中部地区已形成阶段性成果,西部地区则展现出更大提升潜力。

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资金与技术优势,在设施农业碳汇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创新方面领先。中部平原区通过秸秆全量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推广,形成规模化减排效应。西部干旱半干旱区虽面临基础设施短板,但通过耐旱作物品种选育、光伏农业等特色路径,展现出碳汇增长新空间。

不过全局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小农户低碳技术采纳率不足40%,农业机械化石能源依赖度高于60%,区域间碳汇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等。

如何破解这些发展瓶颈?《中国乡村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径观察报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系统性持续推动乡村清洁能源转型。包括推进生物质燃料收储运体系建设,优化村级加工站点布局与区域供需衔接,发展生物质就近收集、集中成型、精准物流体系。优化清洁取暖政府采购与补贴机制,强化清洁取暖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乡村能源转型宣传引导,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激活乡村能源转型内生动力,减少返煤情况。

二是乡村生产用能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如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统筹管理机制,推进差异化利用策略体系与技术标准建设;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机制,促进种养循环、清洁能源替代与生态效益提升的深度融合等。此外,建议将农村能源转型产生的碳减排效益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交易,提升农村能源转型的经济性。

三是开展试点创新探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具体包括推动构建乡村能源数据采集网络,夯实乡村能源转型决策基础。加大能源绿色转型金融支持力度,构建乡村能源转型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将整村能源转型示范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打造乡村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样板,并增加考核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