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朱炜琳
当栀子花价格从去年的15元一斤暴跌至1.5元一斤,犍为县花农的困惑透过方先生近日向问政四川平台的求助跃然纸上。栀子花从"新宠"到"滞销"的转变,折射出农产品与新兴消费市场对接中的矛盾。这不仅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失衡、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的一个缩影。
价格暴跌的首要原因在于市场的跟风。2023年新茶饮对栀子花需求的突然爆发,诱使大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但正如犍为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言,许多缺乏经验的农民种植了不适合新茶饮的品种,导致"产销不对路"。这种现象在农业领域并不鲜见,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背后,体现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预判能力不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各环节一定程度上的割裂。茶饮厂商需要特定品种、特定品质的栀子花,而分散的花农难以获取这些精准的市场信息,也无法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收购商透露的分级定价机制表明,市场已经形成了品质差异化的需求,但生产端却未能及时调整。这种产销脱节,反映出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就有一定的脆弱性。
面对这一困局,组建花农合作社或许是破解之道。单个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而合作社可以通过集体力量获取市场信息、建立质量标准、对接下游企业。当地政府应当扮演引导者角色,帮助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稳定市场预期。犍为芬芳经济产业园的布局也表明,只有加工环节的本地化深化,才能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犍为栀子花价格"跳水"带来的警示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建立在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上。只有当生产者、加工者和消费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农产品才能避免"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真正实现产业良性发展。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