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实力靠侥幸难逃“第一把火”之劫

http://www.scol.com.cn(2015-10-23 8:23:5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冷雪峰
作者:冷雪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0月20日,江苏省环保厅通报,今秋全省秸秆焚烧的“第一把火”烧在徐州新沂,这也是新沂连续两年“惹祸上身”。当地官员10月19日大倒苦水,“绷紧了神经,严防死守,没想到还是出了状况。”虽然处罚决定还没有下来,但“第一把火”的所在地华丰村村支书何书强已经写好了辞职报告。(2015-10-22《现代快报》)

  虽然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但“写好了辞职报告”,还是让人读出了赌气的成份。“写好了辞职报告”的何书强表示,自己现在也是心灰意泠,也不想再干了;新沂市纪委官员更是态度鲜明,表示对相关责任人“肯定会从重处理”。

  其实,新沂市不是没有“从重处理”过“第一把火”。去年他们也被通报为“第一把火”发生地,该市墨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随即被停职检查,史圩村支部书记被就地免职,新沂市政府还向徐州市政府做出了书面检查。吸取往年教训,新沂从今年年初就出台了相关奖惩措施,在5月份发文规定:当年被省、徐州市、新沂市确定为“第一把火”的镇(街道),考核直接为零,并视情节对火点发生地的相关负责人给予相应组织处理。

  措施严了,只能吓唬住镇村组的干部。但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干部们再废寝忘食,严防死守,百密必有一疏。只要老百姓对这些奖惩措施不买账,镇村组的干部们就不可能功德圆满,因为老百姓只知道实惠。正在地头焚烧秸秆的一名老伯,在回答记者“为什么现在查得那么严,还要焚烧秸秆?”问话时表示,“现在不像秋收刚开始那么严了。”老伯说,他这地块只有3分,不值得再请秸秆粉碎机过来,索性就一烧了之。

  3分土地上的秸秆,值不值得请秸秆粉碎机过来,原本不应该是这位老伯说了算。但是,假若因为有投入产出的效益比,农民还是要算这笔账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当地秸秆“禁烧禁抛”的措施还不是很细致很扎实。如果大面积秸秆被粉碎机处理后,对零散的小田块的秸秆,由农民本人集中到田头,余下的工作由村组统一安排秸秆粉碎机 “再回头”,或许又是另外一个结果。

  报道说,这几年,江苏整治秸秆禁烧花了巨大行政成本,光是每季秸秆禁烧,每个乡镇至少花一百万,各地“严防死守”组织架构愈发严密,从禁烧效果来看,火点数已经从几百个降到了几十个,禁烧期的PM2.5浓度也较往年下降了30%。不过也有网友提出了疑问:这么高的成本,和效果相配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秸秆“禁烧禁抛”的途径很多,粉碎还田只是其一。把那些巨大行政成本拿出来用于直接收购,集中打捆收储、外销加工,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措施,而且还能让农民增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农民“青山绿水”的环保意识。

  问题是, 有些地方有些干部行政命令惯了,习惯于通过层层转嫁压力,幻想节省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其结果必然导致劳民伤财,烧的依然偷偷摸摸的烧了,或者干脆抛河;不想支出的费用还是大笔大笔的花出去了,达不到禁烧禁抛的目的。现代快报记者在华丰村现场采访,发现地头的渠沟内,随处可见有玉米秸秆焚烧过后的痕迹,大量没有完全焚烧的秸秆堆积在渠沟里,看上去乌黑一片。一名张姓村民告诉,虽然秋收季节查得很严,镇村的宣传造势也到了每一户村民都知晓的地步,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住秸秆的焚烧。“你看看那些田间地头的渠沟就知道了,不让在田里烧,就把秸秆运到渠沟里烧,事后也无从查起是谁家点的火。”

  也是,从前我们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说,如今,以为靠几个村官,夜不眠日不休,田间地头没日没夜转,就能从根本上控制秸秆焚烧,不过是试图蒙混过关的自欺欺人。不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不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全力支持禁烧禁抛,就不可能赢得“双禁”最终胜利。躲过“第一把火”之劫,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靠机会和侥幸。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