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专项评论
显示方式:
改革开放40周年·印记
  • 【改革·印记】回归的乡愁

      我的老家在安徽皖东的农村,当年刚满十八岁的我外出去当兵,转业后在外地安家,截止目前已经离开家乡整整25载,25个年头不算短,从小时候对家乡的美好印象到后来回家探亲所看到的失望,再到近年回家感受到的新景象,可以说,前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小时候的家乡很朴实。那时家乡虽然贫穷,但自然环境用现在的眼光去看,确是属于未加雕饰的天然美。那时,村子里并没有进行规划,房子都是建在祖宗传下来的宅基地上,

    作者:图八木  2017-11-13 14:53:00

  • 【改革·印记】“云”中谁寄锦书来

      写信。对于很多90后、00后而言,这一定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字眼。   街道上偶尔出现的布满灰尘的邮筒,邮局里不再走俏的信封邮票,无不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人们,写信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作为一名80后,脑海中还残存着一些关于书信的记忆。村里的小学与大队部不远,上学的时候总是会碰上到大队部送信的邮递员,他骑一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驮着两个大大的邮包,脸上经常是漾着满满的笑意。邮递员走后不久

    作者:高永维  2017-10-26 9:24:11

  • 【改革·印记】从电视机换代史中看改革

      我从小喜欢看电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没有在村里普及,看电视仍然是件奢侈的事。邻居大姐的老公是林场工人,她家是村里为数不多有电视机的人家之一。每到傍晚,大姐家总是熙熙攘攘,邻近的人们拎着小板凳,坐在屋子里看电视,屋子里坐不下了,有人就趴在窗户上看。我们一群孩子在大人堆里见缝插针,兴致勃勃地看《大侠霍元甲》、看《雪山飞狐》、看《戏说乾隆》。   村里的大队部里有一台彩电

    作者:高永维  2017-10-20 8:40:36

  • 【改革·印记】我的奋斗,我的五年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隔经年。   过去五年,中国人GDP年均增长7.2%,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精准扶贫,每年有1300多万人摆脱贫困;连续5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20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过去五年,是中国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我奋斗的五年,成长的五年。从大学校园到工作岗位,从阿联酋到巴基斯坦,从民营企业到上市公司,每一步,都算数。我切实感受到了中

    作者:柳温华  2017-10-18 8:31:04

  • 【改革·印记】28年前的私家车梦如何成真?

      收拾旧书信,我把近30年前上学时同学们给我的留言本给翻了出来。再读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同窗给我的留言,我的心里暖流阵阵。里面有称赞我“有才华”的,有揶揄我“风流倜傥”的,有希望我“前程似锦”的,还有希望我“早生贵子”的,更有期待我“为四个现代化贡献青春”的,真是五花八门,令我回味无穷。不过,有位女同学的留言更令我深思。她的留言是:“我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看看谁

    作者:刘天放  2017-10-16 13:49:41

  • 【改革·印记】故乡之老屋

      对故乡的记忆,总离不开老屋。而我关于老屋的故事,尤其刻骨铭心。   父亲姊妹多,又是老大,吃苦吃亏也在情理之中。父亲成家后就自立门户,分到了一间仅有10来平米“偏房”。这是在别人家的灶房旁边用竹片隔离起来一个空间。我和大哥就在这里降生。   父亲上班,母亲务农。小时候,母亲早出晚归,常把我俩锁在家里。翻那高高的门板就成为了儿时的记忆。门板上面有个小窗口,我们早上翻出,晚上翻进。我个子小,每

    作者:快乐依旧在  2017-10-16 13:48:56

  • 【改革·印记】回家的路越走越近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家600里之外的一个煤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回家成了我的一件愁事。   坐火车不方便,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慢车到泰安。然后,排长长的队买车票。有时候,还不一定买到合适的车票。买上车票,有时要在候车室里等上几个小时。   而到了老家的县城,有时是晚上,有时是半夜。   县城离家还有20几里路。晚上和夜里没车了,我只好背着东西一个人步行回家。   有一年的

    作者:张友堂  2017-10-16 13:43:32

  • 【改革·印记】再见,煤模子

      虽然说,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但是,我依然要对您说:再见,煤模子!因为我要用上管道燃气,实在不需要您;因为我要清扫房间,实在没有您的位置;因为生活在前进,您必须走进历史。面对伴随我几十年的煤模子,今天,我要把它送进村级博物馆了,因为在那里,或许更能显示它的意义,更能昂扬它的价值;因为在那里,它将作为一个“老物件”成为人们复习昨天记忆的“展品”。   刚改革开放那会,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有了钱,

    作者:殷建光  2017-10-16 13:40:46

  • 【改革·印记】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

      照片对当代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事情,特别是3G、4G手机普及后,照一张相就像空气、阳光、水一般方便。但对出身在农村的人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人要照一张照片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一是周围十里八里没有照相馆,就是乡镇所在地,也未必有照相馆,家庭更没有照相机;二是家家生活比较困难,确保温饱尚且艰难,很难再有余钱拿去照一张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照片。对当时的农村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照相实在是一

    作者:蜀山风  2017-10-16 13:39:35

  • 【改革·印记】我与那台老式中文打字机结下的那情那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后就到了天全县昂州煤矿工作。当时工作很简单,作为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我每天坐在一台老式中文打字机前工作,与那台老式中文打字机结下一段恋恋不舍情缘。那时的打字机都是全机械的。对于现在人来说,也许很少有人认识这种打字机。在那个年代,这种中文打字机可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工矿企业下发与上报文件的重要工具之一。   那个年代,我常到城里出差,看到的也都是这种打字机。 打字机可以

    作者:李琼会  2017-10-16 13:31:00

1 页 / 共 3 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