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上的金戈铁马,最终成就大一统国家

http://www.scol.com.cn(2024-8-16 8:39:1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志浩
作者:郑志浩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专访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

  蜀道,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国家统一、南北沟通、民族融合的历史。

  穿越历史长廊,蜀道上回响的有商队的马蹄哒哒,也有战马的呼啸嘶鸣。“石牛粪金”“暗度陈仓”“挑灯夜战”……蜀道留下攻与守、勇与谋的历史典故与传说演义。7月8日,在蜀道研究成果发布暨专家学者蜀道行活动上,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东洲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解读蜀道上书写过的金戈铁马、攻伐谋断。

  割据与统一

  蜀道争夺影响国家形势、关乎政治走向

  以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蜀道,易守难攻,在古代是中原地区到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蜀道在和平年代,是作为文化交流要道、作为商道、作为官员往返通道以及文人游历通道存在的。一旦进入了战争时期,蜀道更多体现出一种军事功能。”在蔡东洲看来,历史上,蜀道背后的地方割据政权占据地利,与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权相抗衡,双方对于蜀道的争夺影响国家形势、关乎政治走向。

  “当北方的政权力量相对薄弱时,就给蜀地一带的割据政权留下了生存空间。而当北方政权足够强大,军事力量突破蜀道天险后,割据政权无险可守,也没有了继续鏖战的必要。由此成都平原的物产、人力成为北方政权的后盾,支撑了新王朝的统一之路。”

  这样的历史进程,首先在秦王朝的霸业中得以体现,也在蜀道上留下了“石牛粪金”等传说典故。相传战国年间,秦惠文王欲征巴蜀,苦于秦、蜀两地之间有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于是赠送蜀王几头“会产黄金”的石牛。蜀王派大力士开山辟路迎回石牛,却没想到对方日后顺着这条路攻入蜀地。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

  “此后,蜀地纳入了秦王朝的版图。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连在一起,蜀地的物资进一步支持了秦国对全国的统一战争。”蔡东洲介绍。

  三国时期,蜀道的军事功能体现得更为明显。“诸葛亮北伐,必须通过蜀道,他把军事基地建到了汉中,蜀道成为重要的军事通道。”蔡东洲介绍,蜀道中的祁山道、金牛道、阴平道等都在三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蜀汉抵抗曹魏、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路线的依托。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展厅内,游客可以观赏到“蜀汉铭文青铜弩机”这一珍贵文物。弩机虽因锈蚀严重已不能活动,但仍传递出来自蜀道古战场的寒意。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途中退守祁山并设下伏兵。天色昏暗时,弓弩齐发,曹魏大将张郃被箭矢射中,一代名将因此阵亡。

  坐拥兵刃之锋利与蜀道天险之地利,蜀汉得以发展兴起,并对抗北方曹魏政权。历史上曾有“蜀汉兴于蜀道、亡于蜀道”一说。蔡东洲也认为这一说法具有合理性。刘备以昭化为根据地挥师南下,有了益州之地,这是蜀汉兴起的保证。公元263年,曹魏政权派遣钟会、邓艾攻蜀,蜀汉大将姜维据守剑门关。剑门关久攻不破,邓艾从蜀道阴平道杀出奇袭成都,迫使刘禅献国投降。“这时候姜维还在剑门关。但是绕过剑门关后,成都已无险可守,投降也是无可奈何的结局。”

  多个王朝夺取长江中下游的最后统一战争,如西晋、隋、唐等,都是以巴蜀为战略基地。它们在这里充分备战后,由巴蜀的水陆大军为主力,冲出三峡,迅速取胜。“北方政权完成对蜀道的控制,基本上也就能完成对整个蜀地的控制。然后顺长江而下,开启新一轮的统一征程。”蔡东洲这样总结蜀道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突击与拉锯

  蜀道防御体系建设在宋蒙(元)战争期间达到高峰

  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曾经提到宋仁宗的一则轶事:一位成都文人向当时的成都府官员献策,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鼓动成都太守割据四川、闹独立。宋仁宗倒没有反驳这一观点,认为这是酸秀才过嘴瘾,赏一官半职就不会有二心了。

  虽是戏言,侧面也反映出蜀道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宋仁宗逝世后不足两百年,公元1236年,蒙古三路大军攻宋。野战能力强的蒙军突破蜀道北段,由此拉开了蜀道上宋蒙(元)的拉锯战。

  “近年来,蜀道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在学术成果的数量上来说,三国时期是蜀道研究的热门时期。不过,单论蜀道攻防战的登峰造极时期,应该还要看宋蒙(元)战争这一时期,南北双方倾国之力的持续争夺。其中,宋朝独具特色的山城寨堡防御体系,在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蔡东洲介绍,所谓的山城寨堡防御体系,即13世纪南宋组织在大巴山、嘉陵江沿线等修筑的防御蒙古军队进攻的一系列山城要塞,它们相互呼应,以点控线,在宋蒙(元)巴蜀地区的攻防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记载,这些依山据险而建的古城曾经多达100余座。这些宋蒙(元)古城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蜀中八柱”。在四川战场,“八柱”在不同时间发挥了不同的支撑作用。它们分别是金堂云顶城、蓬安运山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以及剑阁苦竹寨。今四川境内有“六柱”,其中以蜀道上的苦竹寨的坚守最为壮烈。

  在剑门关附近,南宋军队精心建设了利于聚兵屯田、长期坚守的苦竹寨。苦竹寨坐落在广元小剑山之上,控扼金牛道,山顶宽平,四面皆悬崖峭壁,可以实现聚兵保民、军政一体的防御要求。“蜀道的控制关乎双方的成败,苦竹寨则是南宋抗御蒙古沿着蜀道南下的最后一座堡垒。”

  蔡东洲说,宋蒙两军在此反复争夺。宋军在苦竹寨借助天险、长期备战,蒙古大汗蒙哥有率军战无不胜的心理,死磕苦竹寨,两方面都非常重视苦竹寨这一据点,导致攻守惨烈。蒙哥亲自击鼓督战,麾下骁将轮番仰攻苦竹寨。然而,狭窄的沟谷、陡峭的山体,使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无法施展其军力。后来,宋军内部将领投敌而破城,苦竹寨之战最终以杨礼等将士战死、山城遭屠洗而结束。

  欧亚大陆的战争利器蒙古铁骑,原计划从四川沿长江顺流而下席卷东南。然而,这一计划却在四川受阻近半个世纪。“由于蜀道征讨的艰难,蒙军再到后来的元军,放弃了由四川东向灭掉南宋这个计划,直接选出了新的突破点襄阳。南宋政权被灭掉后,四川的山城还有好几座仍然在坚守。”蔡东洲介绍。

  “那时候的蜀道防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行为,达到了高峰期。”蔡东洲表示,国运存于一线,攻守双方都把蜀道的争夺视作国家存亡的关键。其后,明朝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以及清朝对蜀道的经营,都难以和宋蒙(元)战争期间蜀道防御体系的投入力度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川渝宋元山城遗址保护利用联盟在成都金堂成立。川渝两地协同开展宋元山城遗址考古调查研究、保护展示、联合申遗。蜀道上的军事遗产和建筑遗产,也有望吸引更多的研究目光。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