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风华:历史、美食与文化的千年交响

http://www.scol.com.cn(2024-8-16 8:37:42)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余姝宛
作者:余姝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蜀道,这条蜿蜒在中国西南大地的古老通道,不仅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辉煌与悲壮,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美食与文化。从北段的剑门关到南端的荔枝道,再到历史厚重的昭化古城,历史的沧桑与美食的醇香相互交融,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文化图景,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沉淀千年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

  一程山水,一味剑门:豆腐的传奇与坚守

  剑阁,古时称为剑门,其郡县之设始于三国风云际会之时。《读史方舆纪要》载,“孔明以大剑至小剑,当隘束之路,乃立剑门县,以阁道三十里至险”,故置尉以守。大剑山巍峨耸立,于此骤然断裂,峭壁如削,直插云霄,峰峦挺拔如剑,绝壁对峙若门,剑门之名由此而来,享有“剑门天下险”之美誉。在这片土地上,与剑门关齐名的,是那细腻滑嫩的剑门豆腐。

  豆腐,这一源自西汉的佳肴,由淮南王刘安偶然间创制。三国烽火连天之际,豆腐的制作技艺随兵卒传入蜀,逐渐成为剑阁人民餐桌上的珍馐美味。剑门关,作为蜀地连接外界的咽喉要道,不仅是军事重地,也是豆腐文化发扬光大的舞台。

  剑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剑门豆腐的故事,与三国文化紧密相连。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率军驻扎于此,豆腐以其丰富的营养和便捷的制作方式,成为军队中不可或缺的补给。

  尤为传奇的是,在姜维守关时,豆腐更是扮演了拯救危局的关键角色。据《三国志》记载,魏将钟会、邓艾率大军压境,剑门关危在旦夕。粮草不济,人困马乏之际,董厥献计以豆腐充饥,豆渣喂马,短短三日,兵马体力恢复,姜维率军杀出重围,剑门之围得以解除。自此,剑门豆腐名扬四海。

  荔枝道上,芳香千年: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背后

  荔枝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常被世人与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而千里送荔枝的浪漫传说相连。然而,它承载的远不只帝王私欲,更是秦、巴、楚三地文化交融与碰撞的重要见证。

  《新唐书·杨贵妃传》中的记载,让这段历史鲜活起来:“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而荔枝道,也因此得名,成为历史上一段传奇的注脚。

  然而,荔枝道的历史价值远非如此单一。在荔枝贡京之前,这条古道已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要道,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征战与智慧。诸葛亮、刘备、司马懿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足迹。

  唐朝时期,荔枝贡京制度的建立,更是让荔枝道焕发了新的生机。沿途增设的驿站、驿官、驿吏,不仅确保了荔枝的新鲜送达,更促进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商贾云集,货物往来,荔枝道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昭化古城,宫保传奇:一道菜品背后的清官名臣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自古以来便是“地控秦陇,势扼巴蜀”的战略要地。

  在昭化,有一道名菜——“宫保鸡丁”,其背后藏着一段爱民为民的佳话。

  晚清名臣丁宝桢在昭化出生,随县令爷爷长大,任职高官后念故乡养育之恩,曾募捐一万多两白银,自己承担七千多两,在成都周边购置大量良田,请人耕种,上缴国库,用这些公粮永久抵减昭化百姓的赋税。在昭化县衙的石碑上,至今仍镌刻着“丁宫保捐廉置产为昭化夫马经费永免派民章程序”的碑文。

  而“宫保鸡丁”这道菜,据传最初是由渝州府的一位厨子为感激丁宝桢的操劳而精心烹制的。他用简单的食材——一小块瘦肉、一点花生米、嫩豌豆和一些葱蒜,烹制出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丁宝桢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这道菜便成了他的最爱。

  丁宝桢病逝后,朝廷为表彰其功绩,谥封“太子太保”,也因此,后人尊称他为“丁宫保”。昭化百姓感念丁宝桢的恩德,在古城西门外建起一座丁公祠,还把他生前最喜欢吃的“花生鸡丁”更名为“宫保鸡丁”。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教师,蜀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