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阿依的面容

http://www.scol.com.cn(2024-5-24 10:19:3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立
作者:李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评电影《阿莫阿依》

  法国伦理哲学家列维纳斯从人与人相遇的具体生活处境中,发现了面容的意义。面容是独特的存在,独特的面容具备着爱的力量。当每个人真正注意到自己独特的面容时,当人与人之间抬望眼、面对面交流时,面容就在目光的交汇中绽放出力量。那一刻,你不仅认识了自己,还觉察了他人。那一刻是温暖和善良的一刻,是能去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共情他人的一刻。那一刻,我与世界温柔相拥。面容显现着人物的表情,诉说着心灵的密码,敞开着“我为他人负责”的主体性。面容在不经意间打开了身体内心的密码,在同一性的社会中捍卫着异质性的存在。

  因此,从面容出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就不由自主地浮现了出来。如果把阿莫阿依的面容放置在当代中国新主流电影的视角变迁中,放置在观者与图像面对面遭遇的那一刻,放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阿莫阿依》说出了什么,没有说出什么,又期待着什么?

  《阿莫阿依》是峨影集团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创新实践,跳脱出了脱贫攻坚必要的产业支撑和资金帮扶,从教育扶贫的角度,别具一格讲述着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阿莫阿依》关注到了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大龄低年级”学生辍学的这一现实问题,以阿莫阿依的读书之路切入马边扶贫的桐华班。

  放置在脱贫攻坚主题的电影中不难发现,《十八洞村》完成脱贫攻坚的标志性言说,使得后继同类题材几乎无法超越;《我本是高山》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社会话题性,张桂梅的现实意义与理想主义使《我本是高山》不可复制;《秀美人生》更是将具有时代特征的“第一书记”与青春成长叙事经历紧密结合起来,黄文秀的青春在田野中闪闪发光。《阿莫阿依》的创作与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展示了民族地区大龄儿童的求学之困,尊重了现实困境的难言苦涩,提炼出解决民族地区扶贫问题的教育之道。

  难能可贵的是,《阿莫阿依》用面容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电影贡献了一个独特的影像存在。阿莫阿依的面容,就是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正是在面容中,阿莫阿依透露出阳光、健康、自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自信是阿莫阿依独立勇敢的表达,憧憬是阿莫阿依职业理想的确定。阳光不紧不慢,正打在阿莫阿依的脸上。阿莫阿依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一刻,阿莫阿依意识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阿莫阿依的面容证明了脱贫攻坚不仅是数据、产业和指标的汇报材料,更是阻断贫困的机制性变革——那就是更为根本的教育扶贫。从扶贫到扶智,这是《阿莫阿依》具有独特性的重要标志。

  如果将阿莫阿依面容放置在与观者目光遭遇的刹那,我们就有着如同列维纳斯般的同情眼光。那些“来自高处,未被遇见”的面容,通过与观者的目光交汇,从而推动了意义奔涌而出。阿莫阿依的面容正是如此,它蕴含着难以穷尽的当代意义。那是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勇敢、刚强与坚定。

  民族地区的彝族女孩再也不用过早承担曾经命定的社会角色,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她们有着改变命运权利的可能,那就是通过读书获取人生命运的选择权。也正是在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了《阿莫阿依》留下的伏笔,那是未能说出的期待:读书后的阿莫阿依们命运如何?她们的人生理想是否得以实现?

  说到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重要的不是验收的数据成果,而是每个人有尊严的生活。对民族地区的女性成长而言,“勇敢做自己”的观念变革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

  如果把阿莫阿依的面容放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能体悟到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那便是知识改变命运,面容影响中国。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师解海龙拍摄了一张“我要读书”的照片。在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解海龙注意到了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那双眼睛干净、纯粹,充满着“能够直击心灵的穿透力”。从此,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面容成为“希望工程”的经典影像。现在的苏明娟,已成为中共二十大代表。

  1999年,魏敏芝本色出演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如今魏敏芝的经历,是奋斗与坚持的写照。它言说着一个根本道理,对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读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与阅历,还可以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与之相关的还有教育战线上张桂梅的面容,满脸沧桑却满怀希望。教书育人就是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代精神需要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与时代精神相伴相随。

  因此,我想再次仔细凝视阿莫阿依的面容。在这面容中,我强烈感受到阿莫阿依所透露出来的自信、阳光与骄傲。这不仅是阿莫阿依的个人图像,也是脱贫攻坚主题电影的经典影像。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中国电影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征程中,《阿莫阿依》实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更重要的是,《阿莫阿依》的面容富含着文艺工作者的深情,鼓舞着同一片天空下拥有梦想并努力拼搏的少年。不管他们在哪里,不管他们是谁,只要有梦想就值得灿烂开放。它是那么地激动人心,就像桃红柳绿、杏花春雨的江南,因为毕竟是春天,花儿就是少年。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