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传的诗篇,字里行间饱含人文精神

http://www.scol.com.cn(2024-1-2 8:58:32)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付真卿
作者:付真卿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

 

  站好讲台,因为讲台是神圣的,对讲台要有敬畏之心;除了授予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诲学生做人的道理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有很多珍宝,诗与词毫无疑问是其中璀璨的一串珍珠

  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中许多价值观是相通的

  让孩子读《论语》,言传身教最重要,家长你懂多少条,就教孩子多少条,孩子会受用终身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16

  2023年11月25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理图书馆,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的“天府文艺讲坛”开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应邀前来授课,题目是“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在授课结尾,程郁缀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讲到了关于母亲的话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来自母亲的恩情则是涌泉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大海相报!”讲到最后,程郁缀昂首振臂、字字铿锵,一如数十年来在北大课堂上的激情飞扬,引来台下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此次成都行,程郁缀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的专访,分享其关于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独到观点。

  谈治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虽然这不是在北大,但我会把它当作是在北大的课堂上。”开讲前,程郁缀一脸严肃地与台下的听众“约法三章”。讲坛原本是在下午2点半开始,但颁发聘书环节耽误了10多分钟,程郁缀看了看表说,会把耽误的时间在后面补上,一分钟都不会少。

  他讲课没有课件,全凭一支笔,要么写在白板上,要么用平板书写投影到大屏上。“你们可以用手机把我写的拍下来,但是不准刷微信、刷短视频。否则,我要请你出去了。”与大家约定好后,“我们今天讲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现在开始上课。”

  几个小细节,凸显出这位国内顶尖学府教授的治学态度。

  程郁缀是江苏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人。盐城古称盐渎,始建于西汉,因盐而兴,曾经走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宋末抗元英雄陆秀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等著名人物。

  1972年,程郁缀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大学求学。1975年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程郁缀留校任教。数十年来,程郁缀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擅长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巨匠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除了研究,程郁缀同样潜心于课堂,将所学所思倾囊教授给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

  “站好讲台,因为讲台是神圣的,对讲台要有敬畏之心;除了授予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诲学生做人的道理。”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几十载的程郁缀,早已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对于学生,程郁缀要求严格而又寄予厚望。在“天府文艺讲坛”上,程郁缀讲到汉代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把这个描述与中国的地理地貌联系起来。他说,中国的河流从西向东流,汇入大海,光阴的河流、生命的河流亦是如此,永远都不会倒流,逝去的光阴不会复返。所以,接下来会有那一句尽人皆知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程郁缀时常以此告诫学生:“人生要有提前量,做事不可马拉松。”

  给学生们授课交流时,程郁缀时常提及的一个人是陶渊明。“陶渊明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程郁缀说,在中国二十四史中,记述晋朝历史的《晋书》,记述南北朝中南朝历史的《南史》,记述南朝刘宋王朝历史的《宋书》,3部史书中均有陶渊明传,“一家能入三史,这很了不起。”程郁缀用陶渊明的故事对学生们寄予期望,勉励他们要努力奋斗,争取“载入一部史册,留下一个第一”。

  谈诗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府文艺讲坛”两个小时的讲座,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入神。程郁缀一边讲,一边不时用笔在平板投屏上写下一段段年代、一个个人物、一句句诗篇。听众对他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诗歌功底印象深刻,仿佛那些诗歌和背后的故事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程郁缀说,欣赏古典诗歌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从艺术欣赏、叙事研究的角度,如何理解李清照《声声慢》里说的“满地黄花堆积”?有人理解是黄花憔悴,飘零落在地上;也有人认为是黄花开得锦簇,一团团堆积在一起,憔悴的是人不是花。又如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人认为把秋天的霜叶与春天的花相比,昂扬振奋;但如果联系到晚唐的社会背景和杜牧的怀才不遇,秋季的霜叶火红,也意味着即将终结的生命,凄美哀伤。

  程郁缀说,对于诗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无可厚非。但深入研究会发现,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都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紧密相关。透过诗歌,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脉跳动。

  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开篇,同样也是诗歌的开篇。”程郁缀说,说起这个开篇,必然会提到《诗经》与《楚辞》。这两部诗集的出现,与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大河紧密相关。《诗经》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以民歌为主,内容反映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情感的抒发。而《楚辞》无疑是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其内容主要是屈原的思想,是这位伟大先贤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

  诗歌有高峰也有低谷。说起诗歌,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诗宋词。在唐代和五代,中国诗歌取得杰出成就,创作流传至今的唐诗有5.2万多首,这个数量空前但不绝后,因为宋诗更多。上世纪末,北大中文系20多位老师用了13年时间编纂完成《全宋诗》,共收录了25.4万多首。虽然数量多,但在宋人面前,唐诗像一座巍峨高峰,不可逾越。宋人很聪明,绕了个道写宋词,创作了两万多首。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宋词如双峰并峙,两水分流。”程郁缀说,唐诗宋词的巅峰,与唐宋两朝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民族融合、技术进步等不无关系。

  在唐宋之前,另一个高峰是汉末的建安时期,短短20多年里涌现出“三曹”“建安七子”等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在这两个高峰之间约400年间,是中国诗歌的一段低谷。说是低谷,也可以说是“厚积”。这400年间战乱不断,但也带来思想的自由解放,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都取得杰出成就,不能不说为唐宋诗词的“薄发”奠定了基础。诗歌离不开伟大的诗人。在诗歌的灿烂星河中,伟大的诗人是最耀眼的星座。程郁缀讲曹操,说他流传下来的每一首诗都是精金美玉。千古歌咏大海的名篇《观沧海》,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保留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再说陶渊明,他人生最后的20多年在田园中度过,以满腔热情描绘和歌颂田园的美好。“他在中国诗歌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田园诗。”

  谈研究

  重视挖掘解读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教学数十载,程郁缀尤其重视挖掘解读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也是近年来他授课最主要的题目。

  程郁缀认为,那些千古流传的诗篇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字里行间饱含人文精神。犹如一泓清泉,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心心相连,息息相通,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华光。

  例如怀乡。程郁缀讲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好在哪里?好在没有一个字说家乡好,但每个字都透露着乡愁。”程郁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爱自己的故乡,也都有自己的乡愁。

  程郁缀每年一定会回家乡,即使特殊时期多番辗转也没有中断。父母在时,看望陪伴父母,“父亲晚年得了白内障,彻底失明,我回去给他洗手洗脚。”程郁缀说,父母去世后,他每年都回去上坟祭拜,把对父母的爱转移到其他长辈亲人身上。每次回去都会准备一些礼物,一包一包挨家送。10多年前要送十五六包,慢慢地,越送越少。“后来,最后一个叔叔也去世了,我想送都送不出去了。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例如缘分。曹操的《观沧海》写出了大海包容和孕育宇宙、吞吐日月的壮阔气势。程郁缀说,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与之相比,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每当想到这人海茫茫、人生匆匆,便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识,真是莫大的缘分。

  又如傲骨。程郁缀讲陶渊明,说他的上级领导一天来检查工作,手下提醒他赶紧把官帽戴好去迎接。陶渊明喟然长叹,留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我以为,中国每个读书人都要记住这句话。”程郁缀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这份精神传承到现代,又有了徐悲鸿的那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还有母爱。程郁缀讲古典诗歌,总爱用孟郊的《游子吟》作为结尾。“只要人类存在,我们中华民族一定存在。只要中华民族存在,汉字一定存在。只要汉字存在,《游子吟》永远是最伟大的诗篇。”程郁缀对这首诗给予了极高评价,只因“母亲”二字。

  程郁缀解读升华“母亲”的含义,认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3位“母亲”:第一位是给我们身躯和血肉的母亲,养育恩情无以报答;第二位是给我们知识和本领的母亲,是母校、是老师;第三位是给我们尊严和精神的母亲,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母爱是爱的最高境界,而报答母爱、报答恩情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美德。”程郁缀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短短10个字,将这朴素伟大的情感描绘得入木三分,意味深远。

  对话

  古典诗词人文精神与当代许多价值观相通

  在成都期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有机会与程郁缀对坐交流。在“天府文艺讲坛”讲座最后,观众也得到机会现场提问,请教古典诗歌相关的问题。

  壹

  最喜欢苏东坡因为才华更因为胸襟

  问:您讲了中国古代许多伟大诗人的作品和故事。在他们中,您最喜欢、最欣赏的是谁呢?

  程郁缀:我最喜欢的是一位四川人——苏东坡。可惜这次讲课的时间有限,没来得及讲到他。苏东坡是一位天才人物,他的散文跟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跟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跟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宋四家”之首,绘画开创墨竹画法、跟文与可并称“文苏”。苏东坡在哪一方面都可以算是大家,而且是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大。

  苏东坡一生创作了2700多首诗、350多首词和4800多篇文章,这个创作数量是惊人的,创作质量更是上乘;加上辉映千秋的书法瑰宝、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等,即使在他生活的那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也找不出第二个拥有如此丰富创造力和不竭创作才情的人了。

  但苏东坡最令我喜爱的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的胸襟。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以博大胸襟淡然处之,在那个时代尤为难得。这份胸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体现。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生被贬。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日与朋友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写下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多么的泰然豁达。

  他被贬惠州,宋代士大夫都将岭南看作凶险之地,被贬谪到那里的人,大多忧愤烦闷,他却能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后来,被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岛上,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洒脱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把这段远游当作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坡仙”这种宠辱不惊的心境,的确不是一般凡人能所有。

  贰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串珍珠

  问:您如何看待古典诗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意义?

  程郁缀: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有很多珍宝,诗与词毫无疑问是其中璀璨的一串珍珠。

  我们今天讲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跟我们现实紧密相关的,是现实政治的需要。我们都在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古典诗词,毫无疑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古典诗词。2014年9月9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工作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欢古典诗词,他还创作古典诗词。大家知道《念奴娇》这个词牌,最有名的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主席也曾题过《念奴娇·昆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也曾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中许多价值观是相通的。屈原怀石投江自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老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从四面八方划船去救他。葛洪是东晋人,距离屈原的时代已过去600年,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划龙舟纪念屈原。从葛洪到现在,又过去了1600多年,我们依然在延续这样的传统。用今天的话讲,一个把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祖国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人们纪念屈原投江自沉,唯其一死,使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不死”。

  我们称杜甫为诗圣,他总是从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想到他人的不幸,于是忘记了自己的不幸,这就是其伟大之处。杜甫晚年有一首诗,在成都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广厦千万间”,为了“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说:“我一个人的茅屋破了,我受冻,冻死了也心甘情愿,心满意足。”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这是朴素的共产主义精神。

  杜甫幼年丧母,从小体弱多病,是洛阳的姑母抚养他长大。这个姑母是伟大善良的女性,她也有一个儿子,比杜甫小一点。因为杜甫没有母亲,姑母更怜爱他,尽量把好东西给他吃。有一年,两个孩子生病,姑母悉心照顾杜甫,自己的儿子却不幸夭折。姑母去世后,杜甫为她题写墓志铭,记录下这些往事。我觉得,杜甫的利他精神和他姑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叁

  启蒙孩子古典诗词,言传身教最重要

  问: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比较合适?有哪些适合的篇目呢?

  程郁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孩子只要会说话了,例如四五岁就可以教育了。我觉得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他读《论语》,二是教他背唐诗。读《论语》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读唐诗是艺术的教育。

  怎么读《论语》?一些年轻父母问我,《论语》的内容很多,教哪些好?很简单,打开《论语》,你懂哪一条就教哪一条。我从不主张从头到尾教孩子,因为你的孩子以后很可能不研究《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孩子读《论语》,言传身教最重要,家长你懂多少条,就教孩子多少条,孩子会受用终身。

  背唐诗也是如此,家长懂哪些就先教哪些,一些简单的诗句蕴含着基本的道理。第一首要背孟浩然的《春晓》,教会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村。第二首要背李白的《静夜思》,教孩子要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第三首要背《悯农》,让孩子知道粒粒皆辛苦,教会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第四首要背《游子吟》,培养孩子热爱父母,热爱亲人,进而要有悲悯的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教育孩子从小一定要有傲骨。孩子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尊重他人是对的,但不要让孩子看到每个人都觉得伟大。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你自己跪在地上,看谁都很伟大。陶渊明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个人要是没有傲骨,就是精神上的软体动物,一辈子只能匍匐在别人脚下。

  我主张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敢于“自以为是”,那是自信。直到有一天,你的孩子回来说,妈妈,这方面我不行,怎么办?那说明你的孩子有希望,因为他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自省。孩子一方面自信,一方面又能自省,就意味着真正成熟起来了。

  人物简介

  程郁缀

  1950年出生,江苏滨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编委,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研究》主编,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唐诗宋词》《唐诗讲读》《一日看尽长安花》《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十五讲》《缀玉集》等;选注有《历代词选》《历代论词绝句笺注》等;译著有《唐宋词研究》《日本填词史话》。

  记 者 手 记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讲座开始前,程教授在台上很严肃地提醒大家不要玩手机,否则就要被请出去了。讲座结束时,我想,他最初一定是在开玩笑,这么精彩的讲座,谁还有空玩手机?

  我有幸全程陪同了程教授的成都之行,除了聆听在“天府文艺讲坛”上的讲座,私下里也有机会向他请教,成功刷了一张“北大学子体验卡”。程教授学识广博,记忆力惊人,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和问答,没有准备一字讲稿,全凭手中一支笔。那些深藏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诗词经典、美文佳句,他都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仅吟诵原文、点评讲解,还能结合当下感叹几句,时而激昂,时而诙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与程教授的交流中,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作为一名教授、一位老师,对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执着。他讲古典诗歌,最终主题大都落脚于青年、落脚于下一代:“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气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土乃华夏热,月是故乡明,万里人生路,一颗中国心”……或是寄予期望,或是鞭策前行,字字句句,循循善诱。若是为人父母,有机会一定要听听程教授的讲座,必有收获。

  回京临行前,程教授赠与我一本他的著作,这是他曾经在“中关村专家讲坛”上演讲讲稿的合集,取孟郊《登科后》诗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后一句为书名。正如书后记中所说,带领听众赏尽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姹紫嫣红的百花。我想,在治学生涯中能完成这样一件美事,程教授必定也是很得意的。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策 划 李 鹏

  统 筹 姜 明 赵晓梦

  本版撰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本版摄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 潇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