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写的细微与宏阔

http://www.scol.com.cn(2023-12-29 9:10:19)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骆平
作者:骆平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2月10日上午,作为“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重磅活动之一,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骆平现身成都市金牛区方庭书店,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们分享“高校书写的细微与宏阔”。这也是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的品牌活动“天府文艺讲坛”的重要一期。

  骆平14岁开始写作,现已在国内各大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逾百万字。在高校成长、在高校任教的家庭和职业背景,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讲述高校故事,高校元素贯穿了她的创作历程。

  本文根据讲座实录节选整理,以飨读者。

  “文学就是用文字来打动心灵、呈现灵魂的”

  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同学们分享我自己的写作理念,用卡夫卡的一句话来讲,“日常生活还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悬念”。我的书写也牢牢地把握在日常生活上面。生活会带来惊喜和礼物,但同时它也会带来伤害和刺痛,我想要呈现的就是扎根在大地之上的扎实而又苍劲的奇观景象,这是我自己对于文学的追寻。

  目前为止,我既写长篇小说,在刊物上面也发表中短篇小说。与此同时,我因为在高校工作,最近这几年,我的兴趣大概有60%—70%投入理论研究上面。我做的方向是电影学研究,因为我自己也做文学创作,所以我研究的重心就是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去年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就是做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研究,在文学和电影之间有怎样的牵连,又有怎样的变异,这是我自己特别好奇的一个现象。

  如果大家喜欢读网络小说,相信会有所发现,在我们的影视占据了传媒主流圈层的同时,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呢?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的作家会有意无意地向影视创作谄媚。为什么这样讲?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上面,我觉得这个现象特别明显。我们一开始写的时候会发现它的画面感、镜头感特别强,就是朝向影视改编去做创作。特别是高频次的网络小说改编以后,你回过头读它的原本,会发现就像在写剧本一样,所有影视改编的套路都已经在文案当中有所呈现。这会给文学本身带来伤害,会难以区分我们的文学和剧本。

  剧本是用来干什么的?剧本本身是给导演用的拍摄说明书,而文学就是用文字来打动心灵、呈现灵魂的。这是截然不同的。我意识到这个现象以后,就想做理论研究。实际上现在理论界也有一种观点,就是要把这两种文体做一个糅合,做一个融通。我自己是非常反对的,特别是当有人讲到影视的传播会促进我们文学传播的时候,我就想讲,电影出现的历史是很短暂的,也就是最近一百多年,在一百多年之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名著,所有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根本没有影像出现的预期,也更不会有这样一种谄媚地、有意识地让小说朝着这个改编路径上去的努力。比如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后来都被影视化改编了,而当年它们的作者是没有这种预期的,创作的时候也没有画面感,也完全没有影像的思维,但绝对不妨碍这些作品成为能够改编的文学作品。

  我今年上半年得了一个百花文学奖,单独的一个单元叫作影视剧改编价值奖,记者采访的时候也在问我,说:“你在创作时是不是就想着它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我特别准确地回答说,我自己在过去的几年也写剧本,所以我清楚地知道,当我写小说的时候,我要写的就是一部小说。它适不适合被改编,能不能够被改编,这个是影视创作者的工作,不是作为一个小说作家的工作。

  “一个寻找和回归的故事”

  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我今年获得川观文学奖的作品《无尽夏》和我的高校书写。

  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寻找和回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人到中年以后,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回过头去看看他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用比较宏大的话题来讲,初心是为人服务的,但是放到个体身上,每个人的初心,都会有细小的不一样,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人寻找自己初心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华西的医生?其实在成都大家都知道,华西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排第二名。我自己也认识华西的一些医生朋友,跟他们接触比较多的过程当中,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既是“神”一般的拯救生命的存在,但同时也是普通人。有一次我问一个外科医生:“你在做手术的时候会不会紧张?”当时这个医生给我讲了一个很具象的例子,他说在做手术的时候肯定会紧张,特别是遇到大出血的时候,看到那个血哗啦一下出来,本能的反应就是整个后背全是冷汗,这就是人性。

  在医生拯救生命的神性的包裹之下,其实也就是普通的人性。在这种生活体验之下,医生的心理会是怎样的?他们的初心是什么?当他们每天那么忙碌,那么受人尊敬,或者是被人诟病,被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样的人生体验和状态之下,会不会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又怎么样去寻找、体察或者再次印证自己的初心呢?这就是我想表达的这个故事的原点。

  在这个小说里面也用到了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提出来的“六人定律”,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两个陌生人A要找到B,中间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起这个桥梁。基于对这个定律的认可,然后放到中篇小说里面,就是一个寻找的故事,两个人逆向寻找,这是一对恋人,实际上跟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两个人各自都在寻找自己的初心,然后再相向寻找当中擦肩而过的过程。

  “文学已经深刻地完成了它朝向四面八方的蔓延”

  我想说一下文学的当下性和高校的故事。从创作本身来讲,传统的文学已经开始小众化、边缘化,而网络文学的强劲势头以及影视编剧的高收益,会让很多传统的作家转型为影视编剧,或者甚至就直接去做网络作家。我们用一个词语叫作“逃离文学”,逃离的是传统的文学。但文学在艺术领域“被放逐”只是一种假象,其实文学已经深刻地完成了它朝向四面八方的蔓延。

  第一个蔓延就是学术界,也就是我今天同时在做的理论研究。文学其实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当中,并且成为潜在的支配性成分。比如一些学科已经习惯了借用文学研究的术语,就像历史研究已经重新成为一种故事的讲述,还有哲学、人类学和各种各样的主义泛滥的理论,都热衷于文学的修辞。我们会说高深的理论让人看不懂,怎么让人看不懂?其实就是在玩语言的、文字的游戏。凡此种种都显示了人文科学文学化,甚至在理工科,我们能从媒体接触的、从生活中接触的很多的理工科学者,你也会发现他的文学造诣非常深厚。

  第二个蔓延的是影视界。影视毫无疑问是今天传媒最为优越的载体之一,那么,影视故事从何而来?一开始就是从文学来的。改编是最直接的一种现象,对传统文学的改编,对今天比较多的网络IP的改编。此外,我们的编剧在干什么?其实也就是在讲故事,影视创作和传统的文学创作其实是“九九归一”的,干什么?讲好故事。

  第三个是传媒界。我们说到新闻,新闻分成枯燥的新闻和喜闻乐见的、受欢迎的新闻,那怎样的新闻才受欢迎呢?一定是有故事的新闻。用什么方式写作?依然是文学化的方式。无论是新闻、虚构甚至是散文,都需要有基本的、精彩的、好看的故事核心在里面,这跟文学依然是同向而行。

  第四个是社会和媒介。比如说在我们做工程招标的时候,高校申报学位点的时候,现在大家都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不能把故事讲好。甚至是我们去面试的时候大家都会讲,要把你自己的故事讲好。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学的一种深入的、深刻的、深邃的渗透。

  这个月也是我们芙蓉花期的尾声,在梅花即将开放的季节,在这座美好的城市,在这个依然温暖的冬天里,邂逅到了聆听文学的你们,对我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莫大的支撑。山河辽阔,人间烟火,无一是文学,无一不是文学,希望我们在一起,生活在每一天、每一刻,每个当下和每个身边的美好与文学的诗意当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整理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