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

http://www.scol.com.cn(2023-11-12 9:50:36)  解放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韩元
作者:韩元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传承创新、继往开来提供了思想保障、指明了路径方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要进一步把握中华文脉内涵、彰显中华文明特性,构建切实可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中华文化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辽阔广袤、风光殊异的疆域内,由众多民族交流碰撞融合并吸收异域文明优质因子融会贯通、兼容并蓄而成的,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持久的生命力,呈现为一种多维度、多层面、多形式的绚丽图谱。中华文明是相对稳定的,也是不断动态发展的,融汇新的质素,增添新的活力,可以说“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

  疆域、历史、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特性的四大支点,是民族认同的纽带、文化自信的根基,反映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入手,构建、完善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彰显形象——

  近代以来,在传统的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性格多遭误读。事实上,中华民族由多民族共同组成,一体中有多元,民族性格丰富多元。比如,所谓“循守”只是某些历史阶段的一个表现,中华民族更多具有创新的活力、想象的奇丽。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灿烂辉煌文明,是各民族孜孜矻矻、革故鼎新的硕果,推动中华文明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

  中国人民历来勤劳坚韧,农耕民族固土务实,游牧民族流动刚健,士大夫家国天下、舍生取义、情怀高远。这些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既有传统价值又有现代意义的层面。

  文化自信,需要民族自信、国民自信,树立对共同体内同胞的认同与关爱,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文艺表现的主体,“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需要歌颂民族英雄、彰显圣贤人格,进而构建具有现代化国民素质的人民形象。

  弘扬精神——

  5000多年灿烂文明,170多年不屈抗争,70多年高歌行进,是什么给了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动力?是什么给了我们国家绝处逢生的支撑?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民族,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与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性格中积极因素的升华,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

  比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精神气质,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次次面临异族侵略,无论战火灾荒,或顽强抵抗,或同化包容,总能迅速恢复活力,维系文明基因,传承文明火种。

  又如,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精神,包括天人合一、爱好和平、亲仁善邻、有容乃大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维护社会和谐、人类和平,保持文化的宽容度和丰富性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和合”精神,是一个重要抓手。

  进一步来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必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民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传承经典——

  中华文化优秀典籍是中华文明华章留存的凭证,是中国观念文化、典章制度、语言文字世代传承的物质载体。“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以语言文字记载的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典籍汗牛充栋、蔚然大观,是区别他国文明、体现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载体。要整理保存、取精去芜、普及提高,更好地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进一步将经史子籍引入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熟知国史,认同典籍之中、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精神。

  中华文化优秀典籍也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彰显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数字化时代为中华典籍的保存普及和全球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与便捷的渠道。下一步,有必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绘制景观——

  土地是民族共同体生活过、生活着并且可以证明自己存在的地理区域,是民族文化特性形成的物理条件,并且其本身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特性的因子。“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景观万千、气候分明,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想象、风俗信仰,形成了一体而多元的中国特色文化。

  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催生了丰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区域文化“七巧板”。单是版图之内的空间流动、文化互动、优势互补,就足以保持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创新源泉。

  民族自觉,是社稷自觉;文化自信,是江山自信。江山社稷,千古一贯,又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地理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全面绘制泱泱大国、锦绣中华的地理文化景观。

  仅就文艺创作而言,有必要加强地理空间叙事,凝练文化景观中可识别的中国风度、中国气派,用现代意识和现代叙述让中华历史地理呈现时代价值;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华审美风范具有一体性与多元性,“真善美合一”是中华文化共性的审美价值追求。其中,大江南北、吴楚燕赵,各有风骚,或悲歌慷慨,或放诞纤丽,有幽渺之思,有绵远之韵,抒情言志,写意写实,高洁空灵,直觉圆融,中和冲淡,气韵生动……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创作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