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 在交流中回望初心

http://www.scol.com.cn(2023-10-13 8:18:34)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婷
作者:李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日前,“川越未来——浙川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活动”在宁波举行,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浙江和四川等地从事戏曲研究的高校专家和学者,就浙川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文化新内涵。

  戏曲跨省巡演层出不穷,但戏曲跨省学术合作比较少见,并且在这场交流的幕后,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活动此前因台风影响从7月延期到9月,两省研究者面对不可抗力,依然坚持初心,最终成功举办,足见双方对这场交流的渴望和决心。

  在戏曲文化上,两地确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在浙江学者的眼里,川剧历史悠久,有独具特色的程式,更可贵的是,有关川剧的系统研究和文献整理,在全国剧种研究中都是少见的。在四川学者眼中,浙江职业院校对戏曲教育、戏曲与旅游的探索,在系统性地传承培育戏曲新人方面,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双方一比对,也打开了行业眼界。学者认为戏曲传统重要,管理者也提醒研究戏曲不要忽视当下的大数据时代,相似的观点在交流中更深入,相反的观点在讨论中更具有思辨性。

  获得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学术著作《川剧演出史》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川剧的成长演出过程,伴随着“湖广填四川”,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来到成都,京剧、秦腔、评剧、四川藏戏等不同形态的戏曲门类,在四川和毗邻省份内传播,川剧在中华戏曲多元一体的环境下孕育。正是因为这段历史,造就了川人的性格和生活中“开放包容”的特点。而川剧也是一个开放包容、不固步自封的剧种,它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才走到今天,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注重戏剧交流也是回到了川剧的初心。

  戏曲是需要交流的,在交流中才能成就戏曲经典、成就名角,甚至产生影响深远的剧种。比如徽班进京直接造就了京剧这一伟大剧种的产生。

  其实早在1952年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剧种之间就存在相互借鉴、百花齐放的现象。《白蛇传》就是戏曲交流的一个缩影,目前在京剧、川剧、昆曲等剧种都有《白蛇传》的故事,越剧中的断桥片段出彩,川剧中水漫金山的绝活儿深受戏迷喜爱,不同剧种在同一个本子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戏曲浓缩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不少精彩的传统剧本都在各地方剧种中多有呈现。被广大戏迷喜爱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也坦言自己从小深受京剧的影响,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川剧表演风格。

  新时代下,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交流更重要的目的是形成“共同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注入文化力量。年轻观众到底对传统戏曲买不买账,还是更喜欢戏曲现代戏?戏曲是政府为其“买单”,还是直面市场迎接挑战?在新媒体和电影电视的冲击下,戏曲如何为自己借力?怎样创作出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的戏曲作品?这些都不是一个剧种、某一群人面对的事,想要走得更远,是需要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努力让瑕瑜互见,才能让中国传统戏曲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试想,如果不是梅兰芳把中国戏曲带到西方,又如何让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成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地方戏曲浓缩的是地方独特的人文生活,它紧紧扎根在当地人的性格和血液中,代表的是当地独到的文化,而中国戏曲,代表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无论是讲述地方故事,还是讲述中国故事,在对话中丰富、在交流中提升,戏曲文化才能充满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