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冲击波来临 艺术何为?

http://www.scol.com.cn(2023-6-9 9:05:4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黄勇 边钰
作者:黄勇 边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当前,AI(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AI焦虑。对文艺行业而言,AI技术究竟是“狼”还是“浪”?应该如何客观看待AI?AI与艺术结合将带来哪些新实践与新思路?又会引发哪些新问题与新可能?5月28日,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联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成都葫芦文化、《现代艺术》杂志社等,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举办了“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交流会。来自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方式,聚焦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对AI赋能未来艺术可能性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等,展开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讨论。会议提出,要有包容宽容之心,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AI,也要关注AI的伦理问题,更要坚定信心,努力创作出兼具人文情感与智能创新的文艺作品。四川日报《天府周末》文化潮版和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刊发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博导李后强:

  克服“AI恐惧症”突破认知极限论

  对于AI的想象,是在宽窄之间行走。AI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存在无限可能和物理限制。AI艺术,可以放飞思想,但要精准落地。人类认知在不断前进,AI反仆为主没有可能。

  如果说未来有什么能使人成为人、拉开与AI的差距,答案就是艺术。能创造并欣赏美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不会被技术取代的人。

  AI艺术目前处于借助计算机工具来表现人的创新、想法和情感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AI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艺术的创意、想法和情感,部分或全部由AI产生,即AI具有“灵感”。

  AI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感知事物、理解人性和文化,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思路和手段。AI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艺术创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推动艺术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的变革。

  AI与人的智慧相互碰撞,会激发艺术设计的新一轮革命。AI和艺术设计师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读、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同一目标的不同策略、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等,两种智慧的融合,可以演化出无穷无尽、远超意料的作品。

  但AI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着创作动机的情感限度、艺术表达的想象力限度以及作品效果的价值限度,没有意识和思想是其根本局限。艺术始终是“为人”的活动,脱离了人的需要、感受、心志、活动,艺术就没了意义,或者说不存在艺术。

  人类的技术一直在发展,也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但从未颠覆艺术“为人”的基点,数字技术也一样。AI的出现及其在艺术中发挥主体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动摇了艺术“由人”的惯例,但仍要作用于人(感知、欣赏、评价等)才能成为艺术,人永远是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

  对AI技术,不能盲目崇拜,也不必忧虑和恐惧。

  AI本质上是人类的工具,是技术手段,不是创作主体,但能激发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潜能与热情,成为灵感的起搏器和动力的发射源。目前,AI对个人而言,是知识与能力的外推;但对整个人类来讲,AI所呈现的知识与能力依然是内部插值,只是更加密集。

  AI艺术本质是数据库创作,是对人类作品的学习、模仿和组合。感情与激情、美感与想象、悟性与灵感,是AI难以逾越的障碍。没有社会体验和心理旅程,很难写出有个性的大作品。

  但随着算法、算力的改进、提高、完善,可能出现新的AI形式,甚至接近人的智慧,有情感和情绪,有全部感知能力,AI艺术会有新突破,甚至替代部分手工作品。

  总之,机器人完全可以超越个人,但不是整体格局。AI艺术受人的支配、控制,存在极限状态。认识是无限的,但物性是有极限的。

  文学艺术,最终是人的事,不是物的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

  AI有无限可能 也有不可能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这个话题,大家有很多话要说,都想从各自的角度去阐述它。ChatGPT和AI确实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些认识。

  AI的运算能力、认知能力、整合能力、判断能力,还有逻辑能力,都是超过我们个体的。但是,AI缺乏想象能力、悟性能力、哲思能力,也就是它缺乏思想。我们对人类、命运、自然、社会的认识,对规律的把握,是来自于人类的思维能力。这一点,AI现在还有问题。当然,AI是一个不断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运算、自我修正的新事物。

  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有情趣,有情感了,以后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们首先要有包容、宽容之心。AI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即劳动异化。所谓异化,就是人创造了一个事物,一个物体,一个产品,反过来被这个事物、物体所控制。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哲学问题。

  其次,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AI有无限可能,也有不可能,要辩证看,不能僵化了。大家说要拥抱AI,这是对的。人类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现代高新技术让每天的生活样式、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有新鲜感,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趣,生命很有价值、很有意思。当然,科技也是双刃剑,要讨论AI的伦理、科技的伦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总之,对于AI,我们要研究它,拥抱它,欢迎它,学习它。

  我是搞文艺评论的,可以绝对地说,AI从事不了文艺评论。一个新作品出来后,如果相关的文艺评论没出来,AI搜索不了数据和信息,不知道怎么进行评论,即使评论了,也是一本正经地胡编乱造。但是,沉淀性、持续性的文艺评论,在某些方面,AI可能要比我们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更详细。比如说,让它评《红楼梦》,评某个人物,甚至某个细节,某个服饰,某副对联,它就会比我们评论得好,因为它能搜到大量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这坚定了我的信心。从事文艺评论,尤其是及时性的文艺评论,新作品出来,AI完全是无能为力的,它没有数据考察,只能胡编乱造。所以,文艺评论工作如果要和AI竞争的话,就是及时性评论。从这一点来说,我坚信AI是打不败我们的,它没有我们的判断能力,没有我们的感受能力,没有我们的情感态度,也没有我们的评论风格。

  还有就是,AI写的文艺评论,语言是程序化的,逻辑上虽然很清楚,但没有个性,没有闪光的情感性。

  《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辑蒲秀政:

  胸怀天下 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

  AI的发展正在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和认知,该怎么面对?

  一是对未知的世界大胆预留一个空间。为一切新兴的艺术形态成长的方向、路径和选择打开空间,为一切美学想象和艺术可能打开空间。二是对已知的世界小心存疑一个空间。三是对不同的客体主动开放一个空间,把所有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可能都考虑进来,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四是对立足的主体本能融合一个空间。只有不设限、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超越自我、超越自身局限,并统筹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五是坚持文艺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引领向度,是当代人应该迫切具有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六是坚持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向度。七是坚持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向度。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后人类”是AI发展的必然结果。八是面向未来,需要筑牢人类精神根基,坚守艺术的本体价值向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融入科学认知向度;蓄积深远目光,自觉引入未来向度;开掘中华美学丰厚资源,秉持本土文化价值向度。

  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共生,似乎成了人类唯一的选择。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王杨:

  AI取代的不是工作岗位 而是工作任务

  ChatGPT带给我们的最大震惊是它越来越像人,最大的困惑是它已有了思维,具有人类的常识,这是通用AI跨时代的一个象征。

  对于AI,我们把它放在圆的外面就是威胁,放在里面就是助手。它取代的不是工作岗位,而是工作任务。代替你的不是机器,而是比你更会用AI的人。

  AI极大地降低了艺术的门槛。未来,一个没有艺术积累基础的人,但有足够的想法和创意,也可通过AI生成一些作品。在AI给艺术带来的新变化中,艺术创作过程、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会变,艺术与科技融合也会变,艺术市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在这些大变化的背后,是元宇宙的诞生,这为艺术和AI工具带来非常好的机遇。在元宇宙时代,在ChatGPT时代,在艺术时代,是内容为王,不是流量为王。每个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都需要艺术,需要去生成内容,这就需要把艺术和科技融合用好。《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数字场景也将带来很多的可能性。

  未来,我们的躯体比不过动物,智力比不过电脑,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是人类的,就是我们还在意真假。不是因为真实更美好,而是因为真的就是真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谭光辉:

  没有人类 AI再强大也毫无意义

  从理论上说,凡是人类的能力,AI都有可能具备,因为人的各种能力都可还原为某种算法。但完全不必感到恐惧,人类有些特征是AI不可能具备的。一是AI不可能具有属于自己的目的和情感,二是情理在本质上是同构的,AI不可能具有人类一样的理性。

  AI可以模仿、识别甚至生成情感,但这些情感只对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类才有意义和价值。AI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生命。生命有四大特征:有限性、个体性、身体性、生长性,AI的产生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这些特征,情感对AI而言没有价值。

  AI不会产生类似人类的情感,也不可能具有人类的理性,因为情和理在深层次上是同构的关系。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自然之理和人伦之理。对自然之理,人类的情感需要决定了我们愿意去研究它。对人伦之理,理就是共同的情。符合大多数人类情感需要的,就会成为理。

  既然AI不可能具备与人类一样的情感,所以就不可能采取与人类一样的行动,也不可能真正与人类一样。它可以在某些能力上超越人类,但最终必须为人类的目的服务,不可能生成属于自己的目的而把人类抛弃。

  人类具有生命特征,才可能成为意义的生产者。没有人类,AI再强大也毫无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何武:

  AI为影视行业带来新的可能

  AI技术将对未来影视行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I介入影视行业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为影视创意提供助力。目前,通过ChatGPT可以完成电影剧本,甚至数十集的电视剧剧本,经人工协调已基本达到正常人写作的水平。

  二是改变影视制作的生产格局。AI好比一个全能影视人才,能代替不同影视团队。未来,基于文字、语音一键生成电影或将成为现实。

  三是为影视宣发以及衍生产品开发提供精准决策。AI可根据受众偏好,制作宣发物料,实现精准定位和营销,合理制定排片计划。

  四是对影视教育、知识版权等方面提出新挑战。如何培养未来影视行业从业者不被AI取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是创造了一个信息影像化世界的可能。短视频时代,人类或被围困在AI创造的影像世界中。

  AI与影像创作是协作关系,人机协同下情感、创造力、激情依旧是属于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制作则是AI的工作范畴。

  博士,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讲师彭红璐:

  学会使用AI 拥抱它驯服它

  相对文学来讲,AI对动画、游戏行业冲击最大的就是现在常用的AI绘图软件。网上一度出现“AI焦虑”“AI失业”的热门关键词,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而不是焦虑。

  从1G时代到5G时代,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从3D打印雕塑到3D打印仿生人体器官等,技术更新迭代的背后依然是人类本身。AI绘画技术确实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利器,除专业本身所需掌握的技术外,我们应学会使用AI,只有拥抱它,才能驯服它。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反对使用AI,当有的东西无法改变时,我们就需要去接受它。AI不会代替你,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王猛:

  人类文明或接近数万年大变局的前夜

  AI对艺术创作的冲击正疾风满楼,人与万物、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秩序正悄然被抹去边界。

  基于模件化的制造和规模化生产是古代艺术的原型与基础。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兵马俑的微表情,再到画像石、瓷器、漆器、文人画以及建筑,由类似于AI训练所基于的单一模件,构成了传统艺术生成的基础。

  由此发现,AI的文艺创造能力,正沿着时间轴线不可避免地到来。它正是以人类自身的学习创造方法为基础,引领文艺以重复传统的形式进行迭代。人类心智具有模件化的元素与潜力,能被快速迭代的神经网络所模仿。具备模件、语料、推理训练的AI生成式语言模型,已具备模仿人类心智进行创造性生产的基础。

  AI可以模仿人类,同时不必然需要模仿人类。如从万物皆备于我、人是万物尺度的中心跃出,AI的创作目的、形式、过程、作品,甚至价值体系,都可以是“非人的”。AI成为郑燮的路或许漫长,但具有潜力生成“它者”的艺术。从20万年前驯服火,人类文明此刻或许接近数万年大变局的前夜。

  AI或将重构艺术与文本的生产秩序,模糊制作与创作的边界,进而改变文艺工作者和大众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结构。

  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康斌:

  AI是否冲击了严肃文学的写作传统?

  AI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硕果与惨相并俱,AI写作也在民间展开大量实践。那么,它是否真实冲击了或有可能真实冲击严肃文学的写作传统呢?我对AI写作不预设价值立场,以此考察并反思经典作家对AI写作的基本态度。

  一是认为AI不懂文学。余华连续追问AI“文学是个什么东西”“文学有什么意义”,得到的答案都是“搜索出现故障”。文学是什么?意义何在?这是一个连人类也不好回答的难题。即使AI回答了这个问题又能如何?它既不能证明AI更懂文学,也不能证明人类更懂文学。

  二是认为AI写作不能为作家带来乐趣。王安忆说:“写作是有乐趣的。”认为AI写作虽然可以带来正确和高效,却会让作家丧失创作的乐趣。这种表述只有在探讨以人类作者为中心的文学发生论时,才具备合理性。

  三是认为AI是没有威胁的写作假想敌。经典作家们认为人有多样生活、独特理解、临场感受、风格化叙述等方面的优势。眼下,AI写作并不是自外于人类的另一种写作,而是人机高度融合的续写、合写,是一种新的双结合写作。

  我们为何要用取代而不是共存、互促这些词来理解AI写作与传统写作之间的关系呢?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影视编导)硕士研究生徐锦博:

  ChatGPT对影视行业的应用和不足

  ChatGPT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一是自动文本生成,二是自动影像生成,三是全周期赋能影视制作,四是人机协同合作达到双赢,五是降低制作成本,提升制作效率。

  但ChatGPT也存在不足与问题:一是自动生成的作品常缺乏连贯性,需要与人类创作者互补;二是缺乏创造性和原创性,生成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和突破性;三是文本生成可能不准确、不连贯或不合逻辑,使创作者难以控制生成的内容;四是缺乏艺术指导和判断力,无法提供关于影片创作、角色发展或剧情转折的具体建议,无法给出在创作中需要的专业意见和判断。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导陈海燕;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在读博士生蔡悦:

  AI为声音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思路

  AI技术深入网络文学声音传播的各环节,扩大了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产品的受众群体。

  一是AI技术可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和兴趣爱好,推荐适合用户品味的网络文学作品。二是可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将网络小说转化为有声读物,实现自动化朗读。三是利用声音识别技术,对原始音频数据进行分离和提取,为后续配音工作提供基础。四是利用虚拟化处理技术,为听众呈现更加丰富、真实、生动的声音效果,让听众更容易进行沉浸式的体验,如有声书中的马蹄声、风声等,为增加环境真实感提供了依据。

  AI技术可为网络文学的声音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思路。基于数据分析、语音合成、声音识别和虚拟化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可让网络小说得到更加精细和高质量的声音表达,提升阅读体验和感官享受。

  四川日报全媒视觉中心图片编辑陈鹏:

  AI取代人类绘画和摄影路还很漫长

  AI是否会替代人类?是否会造成艺术的消亡?先说对绘画和设计行业的影响。AI在绘画和设计方面的优势:可以提升绘画和设计的生产力,可以改变行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可以批量化生产画质精美的图像,可以预见巨大的商业价值。但AI也有局限性,一是没法根据定制化需求进行生产,二是生成的绘画缺少逻辑性,三是最终效果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因此,说AI正在干掉绘画师,“统治”绘画行业,还为时过早。担心AI绘画造成艺术消亡,纯粹是杞人忧天。

  再说AI对摄影的影响。摄影不等同于记录,需要参与、塑造。纪实摄影的策划立项、选人、沟通、长期拍摄、协调现场、处理突发情况、选片、编辑组照等,是AI没法包办的细节。

  AI要真正取代人类绘画和摄影,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邓鹏飞:

  人机协同式艺术 未来或将成常态

  AI真的将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答案或许复杂难解,但并不悲观。人类历史每次技术跃升,既会除旧也将布新。乐观地拥抱AI,会看到它在文艺领域中的诸多可能;审慎地思索AI,会看到它的种种限度。

  AI不会淘汰人类艺术,会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AI或将在海量拼贴、交互性、沉浸参与等方面显现优势,产生一种传统艺术无法实现甚至无法想象的新艺术形态,与人类艺术并存,丰富艺术世界的版图。

  即使人已在许多方面输给AI,但在艺术创造力上,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AI强大的运算与逻辑推演能力,并不必然自动产生艺术创造性。人类艺术创作,不仅和知识、素材,技艺有关,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人类艺术创作的启发式生成,是AI艺术无法具备的。

  哪些领域是AI无法替代的?是AI艺术无法突破的主体限度?

  首先是情感的温度。艺术以表达内心感受为第一要务,表达出情感温度的艺术,其独特的价值不可能被AI艺术取代。其次是想象力的限度。人类的艺术想象力天马行空、神游八极,它如何被计算,又如何被模仿?再次,没有身体的AI,没有个人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其创作,无法像人一样将生命感受的非理性因素代入艺术创作。人类的自我、情感、感受力和自由意志,会指引人类寻找去向,AI如何寻找方向?

  不久的将来,人机协同式艺术或将成为常态。洞察清楚AI艺术的可能与局限,与它互补,人类艺术会更丰富。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泉:

  数字超真能否抵抗实体消亡?

  追求艺术品长存的艺术家在选择作品载体时,喜欢坚固耐久的介质,如龟背、石刻、瓷器、青铜器等。数字化的确成为呈现、储存、保护和修复艺术品的有效方式,让艺术数字化成为延展艺术维度的虚拟—实体相结合的二维空间。直接用数字计算机设计出来的数字艺术,更是颠覆了诸多传统文艺观。

  在数字超真的强大掌控下,真实和虚拟先前泾渭分明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开始互融,真实和虚拟的区分和辨别变得不那么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人对超真艺术空间的存在和感知,让数字艺术生命和人的生命越来越高度重叠。

  美国科学家在数字虚拟人的道路上已走出很多步。数字虚拟人发掘了赛博格意识,通过软件和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大脑。数字虚拟人生命,超越肉体凡胎,超越传统肉身主义,实现古往今来哲学、医学、玄学和宗教都想要实现的梦想,成为人类存在和人类永生的终极路径。

  那么,AI数字艺术能赋予人生命,决定人的生死吗?

  AI越来越像人,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机器,是因为人具有无可取代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这些可贵品质,就是人拥有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约束。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