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茶留下一个外乡人——读随笔集《吃茶记:一半成都一半茶》

http://www.scol.com.cn(2023-6-2 9:08:4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杨不易
作者:杨不易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朱晓剑是安徽人,来成都上学后就不再离开。喝茶喝出一本专著来,显见是在用心喝茶。又或许,正是四川的盖碗茶留住了他,吃茶品茶读茶乃至悟茶,吃出独家的感受,写出一部令人唇齿留香的随笔集茶书《吃茶记:一半成都一半茶》。《吃茶记》分为悟茶、茶语、读茶、茶地和茶品五卷,从多方面书写了朱晓剑对四川茶文化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都说成都茶馆冠天下,茶馆有三万多家,遍布大街小巷。四川又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长时间在成都生活,难免成为一个茶客,流连于茶馆之间。

  《吃茶记》里写了成都很多喝茶的地方和特色十足的茶馆。有小资风情的泡桐树街,也有清风徐来的锦江岸边;有城里的高档茶室,也有街头巷尾的坝坝茶,甚至郊区小镇上的老派茶馆,可谓老少皆宜。的确,在成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喝茶的去处。可以花样百出地玩工夫茶,也可以拿搪瓷大杯胡乱来一泡浓茶解渴。都是喝茶,没有雅俗之分。

  朱晓剑勤于行脚,走遍成都街巷,也喝遍了成都的茶馆。如此丰富的体验,加上细腻的笔触,让人对成都的茶馆如有亲临的感受。

  四川产茶,既有知名的绿茶和花茶,也产红茶。但近现代四川人流行的喝茶,似乎主要以绿茶和花茶为主,大多直接拿盖碗茶杯,或白瓷杯、玻璃杯泡上即可,不似普洱、红茶、黑茶等功夫茶的复杂泡法。即便看似随意的泡绿茶和花茶,也有些门门道道。如碧潭飘雪和竹叶青,泡法大不相同,茶具的选择也有区别。又如茶馆里的茶艺表演,喝盖碗茶的各种规矩细节等,也在《吃茶记》中有生动呈现。近些年来,各种讲究的外来茶艺也在成都流行,朱晓剑同样兼容并包地一一写来。

  成都人并不总记得某一天的茶好喝,却记得跟谁在某处喝了一天茶。喝什么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喝茶,龙门阵是不是摆得畅快。朱晓剑在成都生活20多年,显然深谙此道。《吃茶记》中,记录了他跟不同朋友喝茶的时光和细节,看似写喝茶,实则是友情的记录,也是文事掌故的留存,颇有些老派文人小品之风,读来盎然有趣,总想有机会也见见书中这些人,一起喝茶聊天,当是幸事。

  一个作家要写喝茶,自然不能只写喝茶。功夫,总是在茶外。朱晓剑对茶文化,尤其是四川茶文化的研究相当深入,并有独到的见解。《吃茶记》对川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如四川人什么时候种茶、最早的吃茶记录、唐宋时如何吃点茶、盖碗茶始于何时等,使这本看似闲淡的茶书,有了很好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想在四川不喝一辈子糊涂茶,《吃茶记》是值得一读的。

  《吃茶记》中还谈到很多名家写茶的掌故,介绍了诸多与茶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如《李劼人小说里的茶》《艾芜笔下的茶》《沙汀小说里的茶》,呈现文人笔下不同的茶滋茶味,这是一般茶客所不了解的。

  《吃茶记》没有浓烈的抒情,闲情弥漫于文字之间,没有正襟危坐故作高深,一路读下来,能发现增长了不少见识。

  在成都,免不了一起吃茶。吃茶之余,不妨读一读《吃茶记》。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