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 纤细无遗——简评《苏轼年谱》

http://www.scol.com.cn(2023-5-5 9:16:3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海
作者:张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年谱是比传记更全、更细的人生纪实,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著名学者朱士嘉说,将一个人一生的道德、学问、事业“纤细无遗而系以年月者,谓之年谱”。年谱对了解和研究历史人物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学界甚至有“年谱胜全集”的说法。苏轼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丰富,成就斐然;宦海浮沉,奔走四方;阅历丰富,交游甚广。历代许多学者都曾为苏轼编撰年谱,据初步统计,有百种之多。其中,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可谓集大成者。

  孔先生是宋代文学及苏学研究大家,一生著述等身,主要论著有《全宋词补辑》《宋诗纪事续补》《范成大年谱》等。在苏学研究方面,孔先生成就尤为突出,先后点校了《苏轼诗集》《苏轼文集》。1998年,孔先生积20余年之力完成的《苏轼年谱》由中华书局出版,获得学界广泛赞誉。该书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苏轼年谱》从苏轼作品入手,广泛采录宋代史书、笔记、诗话等材料,逐一辨析。同时,融汇了大量关于苏轼行实交游及作品写作时间的考订成果,全面记述了苏轼的事迹,可谓是孔先生一生研究心血之结晶,是苏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苏轼年谱》博大精深、规模宏伟、纤细无遗、多有骊珠,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体例完备、严谨扎实。

  《苏轼年谱》全面记录了苏轼的世系、籍贯、家族、生平、思想、创作等,清晰地记录其每一年、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天的事迹。《苏轼年谱》按年为次,于年下分行顺叙事迹,辅以作者按语,对记事和引述资料加以详尽考辨。与此相联系,孔先生遵“知人论世”之古训,注意广泛考察苏轼交游,记述、考察言必有据。

  孔先生认为,苏轼作品是考证其行实之首要依据。故《苏轼年谱》对已有的苏轼作品编年加以详尽考订,指出其疏误,对未编年作品致力于考证其写作时间。

  二是资料翔实、搜罗全面。

  孔先生占有资料全面,可谓细大不捐、竭泽而渔。他通览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皇朝文鉴》《宋会要辑稿》《宋诗纪事》等史籍大书,检阅了宋金元以来的众多总集、别集、笔记、方志、类书、碑帖等600多种古籍资料,其中不乏罕见的珍籍孤本。孔先生还对所引史料的可信度和价值予以严格辨析。因此,《苏轼年谱》的记述更为详瞻穷尽、全面真实。

  如关于苏轼的名号,他谱一般只说:“公姓苏讳轼,字子瞻,一字仲和。”而《苏轼年谱》在此之外,还列出了苏轼的其他18个字号,而且一一注明出处。又如苏轼守杭时,曾多次举荐贤才进京应制科考试,其中一人为欧阳经。但有关欧阳经的事迹及苏轼荐才的过程,史书并无记载。孔先生把视角转向浩如烟海的地方志,在清代同治版《连州志》卷七找到了相关资料。

  三是考订精审、濯旧出新。

  《苏轼年谱》对以前诸年谱和注苏中的“无可考”“失考”或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之处,都一一据史料进行了必要补充,解决了一些疑案。如苏轼《题沈氏天隐楼》一诗,天隐楼何在?沈氏何人?历来都说“失考”。孔先生锲而不舍、遍检群书,从文同《丹渊集》中的一首诗中,考出天隐楼在湖州。又从《沈氏三先生文集》中得知,沈氏乃沈沔。

  另外,《苏轼年谱》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可见孔先生读书之广、考订之深。如苏轼有《和参寥见寄》一诗,前人大多认为作于元丰二年之初,孔先生根据参寥原诗和两人往来书信,认为该诗应作于元丰元年年末。

  四是内容丰富,视野广阔。

  《苏轼年谱》全面而详细地记载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日常生活细节,时间维度甚至精确到了具体日期,使读者近距离地走进东坡世界,亲临“第一现场”。苏轼生平中的重大事件,如自请外任、乌台诗案、远谪惠儋等,在《苏轼年谱》中记载详尽,使读者能了解事件的完整过程和来龙去脉。

  此外,《苏轼年谱》也为读者展现了坡仙丰富的生活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如绍圣二年四月载苏轼在惠“十一日,初食荔枝”,以诗记之。元符元年“子过以山芋作玉糁羹,有诗赞之”。这些记载充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

  苏轼拥有众多的粉丝和丰硕的朋友圈。《苏轼年谱》所载和苏轼交游的人物有1300人之多,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司马光等名人,也有史籍中鲜有记载的人物,孔先生都不厌其烦地加以考证梳理。

  《苏轼年谱》不仅着眼于苏轼个人生活的微观书写,还以苏轼的事迹为中心,真实反映当时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如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等,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重现历史。

  总之,《苏轼年谱》是一部精深而扎实的年谱力作,视野宏通,考辨细密,处处显露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具有填补空白和集大成的意义。该书所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苏轼的详细资料,更包含了大量学术考辨和史料钩沉,是苏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