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可感性与传记的趣味性——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http://www.scol.com.cn(2023-4-28 9:29:46)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王红霞
作者:王红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经典之书会让人百读不厌,在不同的阶段阅读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何为经典?我们可以借用美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的一段话加以阐释:“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试图做什么,他们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下才被看着是经典作品的。”

  虽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自序中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果真如此吗?

  《苏东坡传》以时间为线,以大事件为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苏轼,再现了特定时代下的苏轼样貌。童年的苏轼拥有一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能写出令人惊奇的诗句;青年时期的苏轼才华横溢,一举高中,名满京城;壮年的苏轼历经丧妻之痛,又几经被贬,宦海沉浮;老年的苏轼炼丹绘画,以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人们口中的“坡仙”。

  每个人在人生的线段上,总有一些漫不经意的延伸,用以确定存在的真实性。林语堂将笔触深入苏轼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尽可能地从生活细节展现苏轼的形象:“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可谓是苏轼多舛人生的真实写照。读完《苏东坡传》,没有读者不会心生悲凉之感,因为他的一生足够精彩、足够坎坷。

  不同于学术的严肃,《苏东坡传》充满了幽默与有趣。林语堂深谙中国古典笔记小说,将关于苏轼的奇闻逸事融于各个片段,如章元弼因苏东坡而遗弃美妻、苏轼讽逗宰相吕大防、苏轼与佛印的智斗等,读来都颇为有趣。正史之外的补充,是对东坡形象的丰满,也增添了本书的趣味。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这点恰好与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相契合。书中充满机锋的议论,显示出林语堂的散文才能。“我知道敬爱苏东坡的人不会同意我的想法(苏东坡暗恋堂妹)……这事如果属实,并且传到人耳朵里,那些道学家必会谴责苏东坡。”“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可以说,书中每一章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除此,极具现场感的描绘也是此书的精彩之处。“那栋宅院中,一间屋子墙的正中,挂着一张仙人的画像,画的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婴儿的父亲苏洵,现年二十七岁,正是一生中精神上多灾多难的岁月。他在市场上看见这张画像,乃用一只玉镯子换来。”场景当然是林语堂虚构的,但在虚构中,仍体现出一种传统宅院的真实感,现在四川不少地区的堂屋中仍然挂着画像。

  林语堂还对历史进行了深度考察,尽可能还原苏轼所处的时代:一个表面富足、即将雪崩的王朝。如专用一章描写王安石变法,并详细介绍每种法背后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结果,而此时苏轼仅是变法浪潮下的一位普通官员,时代巨轮轰然向前,历史人物不过是一粒尘埃。

  党争也是全书的重要线索,王安石、吕惠卿、章惇,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新旧派人物轮番登场,影响着苏轼的命运走向。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被章惇弹劾几死,章惇被贬,他给其子章援回信:“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在满朝的刀枪棍棒中,苏轼时刻显示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用以对抗历史的偶然与确定。

  同样,林语堂在书中刻画了鲜活的历史群像:家风优良的苏母、“拗相公”王安石、沉静敦厚的子由……有些人着墨不多,但林语堂仍以细节描写赋予人物特质。他们共同构成了苏轼所处的时代,成为苏轼生命中的一部分。

  由于此书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再由张振玉先生翻译,语言上体现了现代性特征。许多现代名词出现在书中,如“王安石变法”乃国家资本主义,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被林语堂称为“国营企业”,徐州是“大城市”“军事要冲”,“安济坊”是公立医院,他评价苏轼是“乐天派”“是酿酒的实验者”“是瑜伽的修炼者”。

  出于散文家的语言自觉,林语堂在书中围绕一个点蔓延开来,将现代观点熔铸书中。他谈艺术的节奏问题:“艺术上的所有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他谈苏轼与苏辙的区别:“在文学风格上,也有一种差异——就犹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他谈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现代性的语言与古典的东坡结合,优美的古诗与现代的观点交叉缠绕,无疑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美学效果。

  林语堂自序旅美时“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因此,作为历史人物传记的此书也有考证清晰、文献扎实的特点。仅附录所列文献就有123种之多,包含别集、类书、选本、笔记、史书等多种资料,其中不乏珍贵的宋刻本。

  全书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苏轼年谱,采用文史互证法,以具体文献表现苏轼当时的观点、心态。如写苏轼在凤翔时“报复”陈太守,全文录入《凌虚台记》;他给鄂州太守写信,要求移除杀婴恶俗,全文展示《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其余诗文列举不计其数,显示出林语堂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文正文并未附有脚注,但曾细心引用来源可证之资料,并尽量用原来之语。”正是这些翔实的文献资料,为还原苏东坡形象提供了可靠依据。

  林语堂在传记中不止一处表达对东坡的喜爱,那句“以此为乐”便是此书写作的最充分理由。林语堂为何会“以此为乐”呢?他在书尾给出了答案: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回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