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庐山真面目”——《阅读苏轼》读后

http://www.scol.com.cn(2023-4-28 9:29:11)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于晓川
作者:于晓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过九江,前往庐山游赏时,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被选入小学教材的哲理诗,其内在旨意自然不必多言。“庐山”既是真正的庐山,也可以被替换、推而言之到所有事物。借用“庐山”这一意象去认识苏轼,他的真面目是怎样的?朱刚先生的《阅读苏轼》或可给出答案。

  朱先生是宋代文学研究、苏轼研究专家,多年来有《苏轼评传》《苏轼十讲》《苏轼苏辙研究》等专著问世。《阅读苏轼》由苏轼传、作品赏析、名家视角、苏轼年谱四部分构成。其中,“苏轼传”尤见学问根底。

  以“庐山真面目”小节为例。苏轼游玩庐山所作的诗歌有多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录了《初入庐山三首》等:“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而哂前言之谬,复作两绝句,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大意为初入庐山时,苏轼本不欲作诗,听到僧俗人众传言“苏子瞻来矣”,不觉有自得之意,又生自哂之心,乃连作三首。朱先生考察苏轼四月借宿圆通寺并做法事、五月从南麓登上庐山的史实,仔细体察剖析,从苏轼入庐山的诗歌出发,结合游赏香炉峰瀑布、温泉、开先寺漱玉亭、栖贤寺、东林寺等处景观的行迹、结撰,兼及苏轼阅陈舜俞《庐山记》、读可遵禅师诗、与庐山第一高僧东林常总交游等故实,还原了苏轼在庐山问禅悟道的过程。

  朱先生认为,苏轼在游玩庐山期间,其实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庐山真面目”的问题。《初入庐山三首》反映出诗人与名山并非一见如故,与庐山“不相亲”的苏轼寄希望于时间。后与常总信步于西林寺,作《题西林壁》一诗有“只缘身在此山中”句。这是苏轼从空间的视角去反思,身处山中可能也是妨碍正确认识庐山的原因。此为现实中的庐山引发的诗情与思索。

  庐山在北宋时已是禅宗名刹聚集之地,苏轼故交佛印曾约他畅游庐山。他在庐山圆通寺为父亲做了一次法事,又游览了开先寺、栖贤寺、东林寺等,游温泉时续可遵禅师作出“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一诗,已见出他对禅的理解已不在高僧之下。

  与第一高僧常总会面后,苏轼留宿东林寺,二人谈论了一夕“无情话”,苏轼因有一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苏轼《赠东林总长老》)此为苏轼领会的庐山之外的一切无生命之物的根本所在。

  “在这个不眠之夜,无数表达着真理的自然的偈语向苏轼涌来,他已经与自然的大道完全同化了。”朱先生认为,在常总的点拨下,苏轼透过溪声山色、自然界的“无尽藏”,能够直达具有最高普遍性特点的“真面目”,开始进入禅门传法的谱系。这样一番梳理,将苏轼庐山问禅的时间、空间、思想变化的线索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因该书最初写作时的阅读对象为青少年,不便将苏轼生平全面铺开讲析,但朱先生仍浓缩了他在苏轼研究中的重要观点,按照苏轼生平脉络,关联当时时事,截取重要事件,形成科举士大夫、变法风潮、东南第一州、乌台诗案、东坡居士、庐山真面目、王苏和解、元祐大臣、还来一醉西湖雨、万里南迁、海角天涯、走向生命的完成等专题,使读者尽可能回到历史情境中去认识苏轼。

  在生平叙述中,朱先生既注重以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变迁为背景来叙述苏轼生平,也注重从个体与社会的连接方式看苏轼自适的态度。传记呈现了苏轼科考高中、杭州通判、贬谪黄州、元祐升迁、五受谪命、贬居海南等重要的仕途转变,也从苏轼与苏辙(亲人)及王安石(政见不同之“小人”)、沈括(秘密控告苏轼者)、李定(欲定苏轼死罪者)等人的关系看到“诗人对人间温情的重视”,“即便经受种种打击,苏轼仍能够坚持对人情的乐观信念,他不断地把政敌变为朋友,寻求友谊以抚平伤痛,包括那些严重伤害过他的人,他也试图与之沟通,并获得相当的成功。”

  朱先生受业于王水照先生,多年沉潜于宋代文学研究,该书字里行间不着痕迹地铺陈出时代政治、文化、制度等与苏轼个体命运的关联,非学殖深厚者难以为之。该书对苏轼二次任职杭州所写的西湖诗句、对“雪泥鸿爪”的解读,都显示了很高的审美意趣。无论是对哪个个体的研究,实际都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体察,该书可谓作品赏读的优秀范例。

  《阅读苏轼》大体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苏轼的8篇作品进行赏读。名家视角中,除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另附王水照《苏轼的影响》、山本和义《诗人与造物》两文供读者参照。王水照先生是宋代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苏轼的影响》一文作于上世纪80年代,可谓较早对苏轼影响进行综合考察的成果,文章对苏轼诗、词、文影响,苏轼集编纂,苏轼诗笺注本、词集、散文选本及80年代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精要阐述。《诗人与造物》则为域外学者对苏轼的代表性研究,供读者从更全面的视角了解苏轼。

  后附《苏轼年谱》是最考验学者功力的文献,对读者而言,有助于从时间线上客观览得苏轼生平大事。书中影印苏轼集不同刻本、书法、后世名家画苏轼像、赤壁题材图卷等,有锦上添花之用。

  前文“人人识故侯”诗句或可借以形容当下苏轼的热度。用网络流行话语来总结,苏轼是一个话题拉满的文人。他长于题写吟咏,无论地方任职、身为罪臣贬居、宦游过往,所历及书写颇多。从地域上来讲,他成为多地文化资源发掘的重点;从文学、文化修养上来看,他在诗、词、文、画、书等方面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追求,是文艺研究者、爱好者的尊崇对象;从生活情趣来讲,他热爱生活,常苦中作乐,发掘美食,甚至情感都成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讨论的话题。

  这固然是好的现象。但如何能更好地认识、理解苏轼,恐怕不能脱离他当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翻开《阅读苏轼》,有助于认识苏轼的“庐山真面目”。认识苏轼,历经时间的淘洗,“他年是故人”,相信苏轼会成为每个人的朋友。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