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发现中国

http://www.scol.com.cn(2023-2-10 8:54:2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立
作者:李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21川观文学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综述

  在万千目光的注视中,2021年度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名单出炉了。如果把它认为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奖项的话,恐怕远远低估了“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的意义。

  当我们把获奖作品、作者、文本再次比较细读的话,就会发现“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的深意:它不是一个地方区域性的文学奖项,而是四川包容开放精神力量的再现,是新时代四川文艺评论焕发活力的“地方路径”。

  本次“西岭雪”文艺评论奖集中反映了2021年代表性文艺评论家的理论言说,或为在宏观上深刻把握,或为在细节上浅吟低唱。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对象,无论是细读研究还是语言制度重建,“西岭雪”文艺评论都有着启人心智的思想力量,是那么的各美其美,又是那么的美人之美。

  赵依的《怎么读,为何读——我们时代的文本细读》,直面当下文艺评论的难点。我在很多场合都指出过当下的文艺评论存在空心化现象,身为文艺评论家,应该充分警惕评论家所带来的种种名不副实的现象。

  评论家有着何种眼光,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够完成何种程度的细读与共情?赵依以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死者》,辅之不同版本的比较、细读和分析,从自我的阅读经验出发,在经验的对话、校正中,寻找某种同情与理解——作家身处的时代与内心的关系、小说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作家的内心与小说、读者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依回答了文艺评论所力求解决的终极问题:我们想成为怎样的读者?我们能成为怎样的读者?通过评论的视角,我们真正能够拥有何种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验?

  谢有顺的《从苦难中眺望新生的力量》,是一部用心用情的评论佳作。谢有顺对四川作家杜阳林的《惊蛰》做了深入文本的探寻和发现,从“决定性瞬间”的描写到内心划痕的隐忍,从半自传写作到一代人的奋斗,从对苦难的描述、节制到精神的救赎,谢有顺用感性的笔触感受到了杜阳林笔下的万般气象。

  那是如此的惊涛拍岸,又是如此的举重若轻。那是加缪所言的“没有生活之绝望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爱”,那更是杜阳林写作的梦想:人不能一直沉浸在对苦难的回忆和控诉中,必须获得超拔的力量,实现对苦难的理性审视,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救赎。苦难在杜阳林这里,没有积攒成仇恨和绝望,而是变成了宽恕和爱。文学评论在谢有顺这里,“肯定中国当代文学也需要勇气。”

  霍俊明的诗歌评论《拉扯出“房间里的大象”》,是对张执浩的诗集《万古烧》做的现象学式的还原。针对诗歌阐释的“精细阅读”以及不可避免会带来的“误读”,霍俊明提出了诗歌分析的“如其所是”与“如是我闻”。“如其所是”印证了“事物都完全建立在自己的形状上”(谢默斯·希尼),是目击的物体系及其本来面目,其更多诉诸视觉观瞻、襟怀以及差异性的“取景框”。“如是我闻”则强化了主体性的精神自审和现象学还原,是对话、辩难或自我盘诘后的精神生活。

  在张执浩的《万古烧》中,霍俊明用上述方法完成了诗歌阐释和分析,使之回答了中国当代诗坛急需回答的基本问题:如果中国当代诗人深陷于日常的欣快症或愤怒症,陷入即时性、感官化、私己化的写作范式,那么,诗人到底应该和谁说话?诗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霍俊明的评论超出了诗歌之外,显示了当代诗学介入现实的锋芒力量。

  白浩的《〈努力餐〉的计黑为白与以车为马》,充分展现了文艺评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艺评论总是作用于具体文艺现象,在实践中不断介入、总结、提炼、反思艺术创作。作为彰显四川舞台特色的舞剧《努力餐》,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四川文艺评论家的关心。

  白浩所提炼出的“计黑为白”与“以车为马”,从方法上完成了理论对实践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评论不仅是一种比喻的化用、文字的抒情,还是一种跨艺术门类的自觉创新。正是在这样一个比较艺术学的范畴中,方法得以化用,意象得以提炼。

  李明泉的《以“澡雪精神”荡涤浮躁之风》,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思想性与建设性。作为中国文艺评论的领军型评论家,李明泉对“澡雪精神”的思考,有效激活了当代文艺评论的思想张力,表达了一代评论家对后学的殷切希望。可以说,李明泉借“澡雪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只有以虚静之心去关照现实生活,才能激活艺术创作力,不浮不躁、摒弃纷乱,专心致志、澄观一心,腾绰万象、佳构天成。

  在今年川派评论的建设中,“澡雪精神”成为四川文艺评论家自觉的集体追求。川派文艺评论家正在把文艺评论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巴山蜀水间,写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写在每个朴素而平凡的世界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的出炉,真正实现了文艺评论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对文艺现场的发声、对守正创新的呼唤、对文艺品格的追求。它们在方法、思路、类型、题材、思想上的突破,彰显了新时代文艺评论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侧写,是新时代四川文艺评论的“地方路径”。

  从这里出发,我们“从四川发现中国”。从这里出发,川观文学奖显现出了超越地域界限的象征意义:无论现实有多么无奈,文学的力量终将带给我们希望。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