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致初心守护历史的延续——评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

http://www.scol.com.cn(2022-12-30 9:10:1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赵怡涓
作者:赵怡涓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9年底,三星堆3号祭祀坑正式确认,三星堆考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在此背景下,四川广播电视台原创6集考古纪录片《又见三星堆》,聚焦于三星堆考古工作人员个体,通过真实生动的影像语言,展现当下考古的真实图景。该片使观众置身于考古发掘第一现场,在以亲历者的角度重新认识遗址发掘过程的同时,也对以三星堆为代表的有着独特风格与气质的古蜀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又见三星堆》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构建了重逢、初见、守护、追寻、重生、不朽6个篇章。每个篇章通过多线交叉的叙事结构,细致、充分地展示了2020年至2022年间,三星堆6个新祭祀坑的发掘、提取、修复、保护等具体过程,并对其中所涉及的先进器材和技术手段进行了详细描述,生动呈现出考古工作人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价值和作用。

  在叙事层面上,该片以“人”为核心主题,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也蕴含着创作者对人与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思考与反思,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意识。

  导演运用细腻的影像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守、执着、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人形象:在千百倍放大的显微镜下,于泥土灰烬层中寻找丝织品遗迹的文保专家郭建波;成功整体提取重量最大单体,出土木箱后振臂高歌“解脱”的提取专家许延东;跟随远古的印记沿河而下,测定锶同位素比值,定位溯源象牙来历的地质专家唐自华;以匠心致初心,从事文物修复30多年,希望儿子继承父业的修复专家郭汉中……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屏上。

  耐心与毅力是考古人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在纪录片中,导演大量运用特写镜头展现文物发掘、提取及修复过程,并通过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的细致镜头,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他们与三星堆古蜀文明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每一件修复的文物背后,都是考古人的呕心沥血与孜孜不倦。

  唐飞、雷雨、冉宏林、黎海超、任俊峰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奔向田野开展工作,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考古工作者们对职业的热爱,对历史文物的浓厚情感。文物不言自有春秋。作为国家宝藏的守护者,几代考古人精心求索,代代相传,赓续中国考古学百年华章,让风化的历史细节再次清晰,让破碎的文物得以重生。

  在视觉呈现上,《又见三星堆》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解读方式,开启了考古主题与纪录片图文声像的深层共鸣,实现了作品在视听感官和深层内涵上的统一。

  在镜头表达上,大量的特写、微距等小景别镜头,成功将文物的具体细节勾勒出来,令观众不必走进博物馆便能感受到三星堆文物所带来的心灵震撼。相较于传统展厅陈列的介绍式历史人文纪录片,本片更多是回归文物出现的田野现场,镜头大多是半隐埋于黄土之间、原始状态的层叠器物。

  此外,《又见三星堆》还详尽介绍了3D扫描数字修复、多光谱采集、虚拟仿真等考古技术。通过三维模型在电脑中进行模拟拼接,在不损伤文物的情况下还原真实的历史图像,使受众置身于新技术所营造的拟态空间中。

  三星堆文明从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到一点点被发现,一代代考古人于细微处见伟大,从田野里逐渐拼接出一个远古的世界。《又见三星堆》引领观众追随着考古人的步伐,一步步靠近历史,靠近那个人与神的世界。以匠心致初心的中国考古人如同追寻人类童年的智者,追溯过去,发现不朽,终将指引着我们寻找更好的未来。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