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评回到文学现场

http://www.scol.com.cn(2022-3-18 11:07:53)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阿来
作者:阿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2021年12月29日下午,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天府文艺讲坛”在省图书馆第一学术厅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做客讲坛,以《让批评回到文学现场》为题,畅谈他对文艺评论发展的思考。我们特别整理讲座实录,以飨读者。

  各位朋友,现在到了岁末年关,在这样一个时刻,大家聚集在线上线下来参加关于文艺本质或者说文艺当中的一个门类,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的讨论和交流,我觉得是一种迎接新年、送别旧年的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有意味的方式。

  美国有一个批评家我很喜欢,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名叫布鲁姆,2019年刚刚过世,他就是永远在文学现场的批评家,写了一系列非常富有创见的批评。有时候我们写的批评过于严肃、过于理论化,一套话语工具,一套专门术语、理论用语,不知所云。但是布鲁姆说批评就是一种鉴赏,回到鉴赏就好了,所谓鉴赏就是欣赏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思想之美、学理之美。布鲁姆的批评也在世界得到广泛翻译。

  今天是一个文字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不同的媒介中,人人都在写作,网络上海量的书写不算,仅在中国每年就推出新书40万余种,如果有人想要把这些书读完,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有人帮我们挑选,读那些最值得读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建立知识系统的书。文学有文学的架构,历史学有历史学的架构,物理学有物理学的架构。这就需要让批评来到现场,来到现场是什么意思?就是使批评在我们每一个人实际的阅读当中发挥指导性的意义,不然批评是批评,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批评就没有意义了。

  1 李杜诗作皆在现场喝酒吃肉尽是文学

  从古人的例子来看,批评就是鉴赏,就是互相欣赏。

  比如杜甫的诗,《春日怀李白》。李白非常有名气的时候,杜甫才刚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他一生对于李白都是非常尊敬的。虽然我们今天并称李杜,甚至真正文学批评中杜甫的地位略高于李白,但是在当时,也就是在“现场”,李白是前辈。杜甫诗开篇两句就是对李白诗歌地位、诗坛地位的总体肯定。“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排在第一,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虽然是诗的形式,但它不是文学批评吗?非常活泼的文学批评。文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从文人之间对文化品格的评价入手。为什么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说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特立独行的自由和狂放,使得他进入诗歌的那种路径,他的构思,都跟一般人不一样。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必然是跟流行的东西、大家想得出来的东西决然不同,这就是“飘然思不群”,有李白的个性,有李白的风格。接下来又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有天赋,但跟文学史上的作家有联系,是从好的作家身上得到了滋养。在李白身上能看出来他的清新脱俗是受到庾开府(庾信)的启发。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既是做官的,又是一个文人。《哀江南赋》,在当时的文章当中是写得最清新脱俗的。俊逸,潇洒洒脱。逸就是跑得很快,飞得很快。鲍参军(鲍照)也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为什么说是俊逸呢?鲍照这个人对现实和官场不满,就开始学道、佛,学修仙、炼丹,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内容是想从沉重的黑暗现实当中逃避出去。李白写在江油的第一首诗就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苏东坡也有寻道,就是他们对现实失望而归的时候,会寻找另外一种精神寄托,杜甫知道李白。前两句写总体的评价,接下来两句写风格和写作方法的由来,就是后一代作家总是要受到前一代作家的影响,但既要吸收这种影响,同时又要摆脱这种影响。“渭北春天树”,春天来了,但这时候李白已经飘游到非常远的地方去了,在长江南岸安徽一带到处流浪,大概就是他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用两个意象,“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我站在渭河北岸新发芽的柳树下时,你一定是在长江岸边黄昏的霞光下,多么美好的景象,然后才说到“何时一樽酒”,什么时候我们才又坐在桌前打开一坛酒,打开一坛酒不光是说吃肉,说的还是文学。“重与细论文”,我们又来讨论那些文学的问题,诗的问题,文本的问题。多数人把这首诗理解为写友谊的诗,我也是想以这个作为例子,说明“批评”是结合人的,结合文本的。现场是什么?李白不在现场,但是李白的诗在现场,他写的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畅叙友谊的时候,两个文人的相交。美学原则是两个伟大文人友谊的基础。不是只有发在文学批评刊物上、发在网站,论文写出的批评才叫批评。因为在中国古代,这种批评是渗透在彼此的交往跟评介当中。

  杜甫住在浣花溪的时候写过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同时又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二》,一个文化人光看花是不够的,要读书,读经典。“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他写读书心得。杜甫是盛唐时的诗人,讲唐代的诗歌要分三个阶段:初唐、盛唐、晚唐。盛唐比较壮大,领军人物是李白、杜甫,然后是岑参、王维、白居易等。初唐我们讲初唐四杰,四杰之外还要加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但是初唐的诗,从总体水平上看,跟盛唐是没法比的,文学也有阶段性。一个时代进步了,这个时代的人写的东西就比以前的人写得好是应该的,时代在进步,不光是科学在进步,文化也在进步,政治也在进步,财富也在增加,知识也在增加。当时就有一种风气,说很多二三流的诗人,比初唐四杰写得好得多,如果只是从修辞的方法上讲当然是,但是你不知道,如果把你放在初唐,你能写出王勃的诗来吗?你能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吗?杜甫又批评那些看不上王杨卢骆的人,“轻薄为文哂未休”,你们嘲笑他们写得不够好,格律不周全,你们太浅薄了,你们不在那个现场,你们不在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唐诗刚刚露头,刚刚开始发展,他们是初创之功,比如他们是第一批盖房子的,你说他们盖得不够好,你今天盖了200年房子了,比原来初盖房子那个人是好得多,但也许你的发明创造还不如最初盖房子那个人,因为你现在已经有大家的经验了。杜甫这也是文学评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只要世界上江河存在,他们就名声流传。这个也教导我们,批评,中国人讲知人论世,你先要了解这个人,写作的这个人,论世,也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这个社会,他所处的环境,经济是什么样的,政治是什么样的,文化是什么样的,风俗是什么样的,只有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判断。但今天我们有一点急功近利,很多做批评的人并不了解他所批评的对象。不了解创作者本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写,同时他也关在书斋里,对我们今天所处的复杂社会,各方面的形态,跟真实的情形,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个人批评就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自己发明一套语词系统的,不跟现场发生关系,这个现场是什么?这个时候的现场又变了,语境是要变的,这个现场就是这个创作者自己。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写出来会悲观一些,有的人写出来会乐观一些,是立场不同吗?不是,有些诗是抑郁的,有些诗是乐观的,跟写作者性情有关系。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国家是什么样子?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脱离现场。

  2 回到历史的现场发出文学的正声

  杜甫《戏为六绝句》也提出深入现场的可能,就是我们所有诗都要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来看。我们过去讲革命讲战争讲经济多,讲文化少,其实真正的革命是思想的变革。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建设一种新的文化,不光是建立人民共和国,不光是土地制度改革,不光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我们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文学作品厥功至伟。在评价当代文学的时候,比如说前些年我就听部分青年作家讲,你们还读巴金吗?巴金有什么好读的?这个就是杜甫写那个“轻薄为文哂未休”。巴金等的重要之处在于参与了新文化建设。巴金那时很年轻,他在成都就加入《半月》杂志。那时候寻求中国改变的年轻知识分子都在探索新思想,巴金那时候接受的不是共产主义,是安那其主义,翻译过来就是无政府主义,觉得政府是坏的,不要政府,我们自己管自己,但是后来发现没有政府也不行,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是很差的。后来他曾经专门到法国去,也是去研究学习。巴金做这样的事情是在1920年。他的作品都是反抗封建的,《雾》《雨》《电》,《家》《春》《秋》……后来他有很多行动。1949年以前巴金编文学期刊,他也是大出版家,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没有领过国家一分钱工资。这样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文化史上,不是凭一两篇文章留下地位的。

  你没有回到历史的现场,没有历史观,你不知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你不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当中有两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

  新文化运动,如果以文化事件为标志,那就是以陈独秀先生创办《新青年》杂志传播新思想开始,而且运动的武器是什么呢?批评。那时候的批评也在现场,落后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黑暗的中国的现场。推翻了清朝皇帝,袁世凯还想当皇帝,陈独秀说他们不行了。他说中国的革命闹来闹去就是改朝换代,我把你推翻了,然后我来当皇帝。但是欧洲从13世纪以来,它的革命是思想的革命,革故更新,换思想。

  这次为什么中国叫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要革新文化,换思想是从文学开始的。1916年胡适先生还在美国留学读博士,《新青年》刚创办他就听说了,写了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思想解放、中国革新思想的先声,不是讲政治,是讲文学。说文学是最决定人思想的情感,所以如果要提倡一种新文化,改良新思想,打倒皇帝,就是反封建反帝制。他说文学改良,就是从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开始改革,《文学改良刍议》寄给陈独秀,陈独秀当时就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这篇文章提了八条建议,说我们的文学要改革,他很谦逊,本来是一个非常革命的主张,但是他说我拿出来是让大家讨论的。那我们的文学从唐诗宋词以来,为什么说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说得少?那个时代的文学跟唐宋时期比起来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它萎缩了,成了陈词滥调,没有创新性,没有革命性。胡适提的八条建议,第一条叫须言之有物。文学都写成套路了,写一首诗,我来写梅花,梅花能写出什么意思大家都清楚。“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什么?刚画梅花的时候了不得,所有人都画,锲而不舍画了1000多年,你能画成什么样?你看都是那个套路,荷花就画出淤泥而不染,牡丹就画富贵。不是吗?文学也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言之有物,其实言之无物,说不出新的东西。而大千世界,新事物出现这么多,新社会现象出现这么多,你看不见,因为你按那个套路,那个套路装不下新东西,只装得下旧东西。不光是文学的问题,天天写这种东西,读者读这种东西,没有换脑子呀,没有进化呀。今天读穿越小说,读修仙小说,这些东西在网络上很潮,但这个潮是片面的,假装很潮,穿着潮的马甲,里边有很腐朽的东西,所以文学要发正声。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文学,要新的文学、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3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学批评发出大声音

  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旧文化是有具体标准的,是有文学作用的,是以写文章作为突破口的。接下来陈独秀更进一步,更旗帜鲜明,写了另外一篇文章《文学革命论》。说胡适先生说得好,胡适比他年轻,还是留学的大学生,那时候大家反封建并肩战斗,跟李白杜甫一样,他们之间没有资历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陈独秀那时是北大文科学长,没有说这样一个年轻人面都没有见过,在美国留学,就看不上他的稿子,没有,而且马上附议,他说光改良是不够的,要革命,你那是改良,还太温和了,中国沉疴已久,要下重手。陈独秀发表胡适文章之后,马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说这才是革新性的思想。我们新文化运动是从这儿开始的,中国的思想史中文学厥功至伟。陈独秀先生提出来三种新文学,打倒三种旧文学,比胡适先生提的更有力量。说现在要写一篇文章,全国有很多“老学究”和老知识分子一定是站在旧的立场,我甘愿跟他们全部为敌,高展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要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陈独秀的文章气势磅礴,现在很多人以为写文章就是用形容词,不是的。革命的三大主义,哪三大?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大家觉得使用那些漂亮的形容词很了不起吗?立场上又不敢反对当时把握政权的权贵,这是阿谀奉承。建设一种新文学,什么文学呢?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今天的文学要成为大众的,平易的,说话要说人话,大家听得懂,抒情的,是饱含情感的,有些话说成套路就没有情感了。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我们写东西要抱有诚意。我们对这个社会对人向善向美的诚意都没有,要你这个文学干什么?第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改造社会,反映社会。陈独秀帮胡适摇旗呐喊,而且声音比他大。

  1917年《文学革命论》出来了,又隔一年,1918年还是在《新青年》杂志上,我们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写作的《狂人日记》出来了,而且出手不凡。“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再下来,说读史书满篇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横竖睡不着,从字缝里才渐渐看出另外的两个字“吃人”,一下就把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揭露得这样有力。前面有了理论主张,紧跟着马上就有具体作品响应其主张。从《文学改良刍议》到《文学革命论》,是批评,将新的美学思想提出,新的文学任务提出,呼唤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然后鲁迅出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不满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保守,激流涌动。文学革命之酝酿非一时也,这就是得时代之先声,我们经常说体味时代,这就是时代,时代不是天天讲的那个东西,有的是,有的不是,要有人给它说出来,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使青年之中国发声。发声了,小说出来了,接下来郭沫若的诗要出来,向旧时代宣战了,郭沫若一出手也是不凡。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创立之功,中国话剧的创立之功,没有郭沫若是不能想象的。

  4 坚守批评的职能不要失去对于现场的体味

  今天我们把这个批评已经缩小到某一些专业的人,大学老师,我们作家协会的某些工作人员,他们的一种专门手艺,或者他们的专属领域,所谓文艺评论。这其实是不对的。所有文学,所有文化产品,都存在批评的职能跟要义。古人就有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快乐也要有一点节制,悲伤也应该有所节制,这才是雅正。文化一直就有这样的标准在,而那个现场就是历史的现场,文本的现场。

  胡适、陈独秀、鲁迅,在《新青年》开创新文化运动,这个现场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点在哪里?就在那里。我们今天看那个时代的作家,包括今天讲的巴金,也是受《新青年》启发,然后寻找各种主义,陈独秀也是从这儿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大家都在寻找中国到底要往哪里去。后来不同人找到不同的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他们找到了共产主义,曾经的战友分道扬镳,胡适觉得这样革命太猛了,他一辈子讲改良。还有蔡元培先生,当时北大的校长,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后来这些人随着革命浪潮进展、时代进展,又走向不同的道路,鲁迅偏向左翼文学,而胡适、蔡元培慢慢倾向于改良主义,但在共同反对封建制度、封建思想这一方面,他们都是厥功至伟。

  思想、批评、文化、文学,在我们的历史进程当中,一直是起到非常伟大作用的。今天的人不能失去判断,不能失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能失去对于现场的体味和考察,而人类所有思想史的成果,文艺史的成果,都在教我们判断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不好的,什么东西是对的什么东西是不对的,什么东西是假恶丑什么东西是真善美。这个话题我们要展开讲,就太多太多了,限于时间关系,就此打住吧,谢谢大家!(本文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