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如何为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做好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多地积极探索发展养老新模式,养老服务正从人力密集型逐渐向技术辅助型转变。
智能设备“上岗”,守护老人“稳稳幸福”。在智慧养老的大舞台上,智能设备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小卫士”,全方位守护着老年人的生活。这些设备如同铁路上精准运行的列车,按照设定的轨道为老人提供着稳定而可靠的服务。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是老人健康的“贴身保镖”。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睡眠等健康数据,并将数据同步到手机APP或云端。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家属或医护人员。比如,一位老人在外出散步时突然心率异常,智能手环立即发出警报,并将信息发送给了家属和社区的健康管理中心。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老人,并根据监测数据提供了及时的医疗建议,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健康危机。此外,智能家电设备也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空调可以根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智能马桶具备多种功能,智能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清扫地面。这些设备让老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就像给老人的生活铺设了一条“科技高铁”,让他们轻松享受智慧生活。
大数据“导航”,精准定制养老服务。大数据就像一位精准的“导航员”,为养老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消费偏好等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够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专属的养老服务方案。在健康管理方面,大数据可以分析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例如,根据老人的体检数据和病史,系统可以为老人推荐适合的运动方式、饮食方案和定期体检项目。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对老人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在养老资源分配方面,大数据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养老机构的床位信息、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数据的分析,能够为老人和家属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机构。同时,大数据还可以根据老人的分布情况和需求特点,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
互联网“搭桥”,拓展养老服务新空间。互联网就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为养老服务拓展了广阔的新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老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优质的养老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让老人看病不再难。通过互联网平台,老人可以与医生进行远程视频问诊,医生可以根据老人的症状和检查结果,为老人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医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随访和康复指导。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根据他的血压控制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让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互联网还促进了养老服务的共享和协同。通过养老服务平台,整合了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实现了服务的供需对接。老人和家属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信息,养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展示服务项目和资质。同时,平台还可以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互联网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铁路,连接着养老服务的各个参与方,让养老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共享。
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将为养老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科技的呵护下,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编辑:牛霄 校对:徐登林 责编:邓强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