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嫦娥”九天揽月,创新托举梦想

http://www.scol.com.cn(2024-6-5 14:40:0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向秋
作者:向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后,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

  “嫦娥”九天揽月,创新托举梦想。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表取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化梦想为现实。探月工程是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胜利归来,再到如今嫦娥六号月背“挖宝”、 完成采样顺利起飞……20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中国探月工程不断刷新人类月球探测的纪录。

  一步一个脚印走,创新铸就新的辉煌。嫦娥六号任务发射至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11个飞行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好比接力赛,每一棒都必须成功。特别是月背着陆时间短、难度大、风险高,多项“硬核技术”帮助嫦娥六号轻盈落月背,尽显中国航天科技的智慧与力量。“鹊桥二号”让月背对话实时通,“渐次刹车”减速接近月表,“火眼金睛”选择理想落点,“泊车雷达”实现精准测距,“关键缓冲”确保安全落月……一系列创新让地球与月背之间大量的数据通信成为可能,让不可见的月背降落“尽在掌握”。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这标志着嫦娥六号成功跨过充满挑战的“落月”难关,为达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目标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

  一棒接着一棒干,创新鼓起梦想风帆。后续,上升器将与在环月轨道上等待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进行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环月飞行,等待合适的返回时机进行月地转移,在地球附近返回器将携带月球样品再入大气层,计划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此后,我国将于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它拟采用绕、落、巡、飞跃等综合探测方式着陆在月球南极,为未来建立长期、连续运行的综合性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础;拟于2028年发射的嫦娥八号,由着陆器、飞跃器、巡视器和月面作业机器人等组成,将着陆在嫦娥七号附近,并与其构成基本型月球科研站。迎来新时代,我国探月工程面临着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就能让中国人探月的脚步迈得更稳更实。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不渝追求。大力弘扬探月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勇攀科技高峰,中国航天人一定能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多开拓性贡献。(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李祺
责编:邓强
审核:任鸿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