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PP的“误删”行为 消费者该怎么防范

http://www.scol.com.cn(2022-11-18 13:47:2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一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文称,他双十一在得物App上买了东西后,发现货物有问题,便向得物官方反馈,并上传了一些与货物相关的视频证据。当日,他发现得物涉嫌通过调用他的手机权限,删除手机里与问题货物相关的视频。“删了两条视频,其中一条是开箱确定商品是有问题的,另一条是去专柜做对比的。”(《华商报》11月16日)

  该视频被公布于网上后,引发了不小争议。虽然,得物事后回应称经过核实,App删除的是临时缓存文件,并非用户手机内的原视频,可闯入用户手机中“倒垃圾”的行为,也着实令人担忧。事实上,同样的争议也曾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出现,试问如此“巧合”的误删行为,真的是单纯地为用户服务吗?

  不可否认,从技术上看,APP远程删除手机视频,需要获取用户手机的关键权限,并在无法确定文件名的情况下,精准地识别需要删除的图片,其流程无异于黑客的入侵行为。为了一个订单如此大费周章,成本未免太高。且从当前通用的网络安防策略来看,个人手机防护屏障层层失守,似乎不太可能。

  不过,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APP对用户手机操作权限和设备信息的摄取越来越宽泛,精准识别、远程删除恐怕将不再是高技术含量的手段。基于云计算带来的智能化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人工操作,实现定向干扰。始终不能排除,个别APP为了防范舆情风波对网络口碑造成影响,运用机器人绕过权限管理,搞暗箱操作。

  在网络时代,较之广大消费者,绝大多数APP运营方都是技术上的强势者。遇到消费者基于技术操作层面的识别和维权,只要APP运营方抛出一个看似合乎技术应用常理却始终无法认证的解释,消费者往往只能知难而退。毕竟,多数消费者不掌握系统开发的源代码,不能拆开手机调取删改记录。即便将所谓的拦截记录当作证据报警,基层警方想必也没有足够的警力和技术参与逐一排查。

  面对未来社会,网络应用运营方与广大网络用户之间日趋隐蔽和紧张的技术博弈,我们当逐渐强化末端维权支援,帮助消费者识别暗藏的侵权风险,为消费者收集证据和梳理材料,提供流程上的指导,并逐步加大对APP入侵行为的惩罚。只有不断拔高网络入侵的违法门槛,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安安心心付费买单。(严奇)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