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用坚定的文化自信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http://www.scol.com.cn(2022-8-29 11:11:3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林伟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最终都通过文化自信而展示出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深厚文脉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我国的发展进程,就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更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的凝聚与感召、传承与创新。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民族的独特标识。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现代杂文诗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民族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到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传承,到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传颂,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源泉。打开历史的大门,从汉族地区的造纸、酿酒、制陶、纺织等生产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粱、花生、西红柿以及胡椒等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传入汉族地区;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问世,到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诞生,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56个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发展之基,是涵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

  文化自信是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照亮诗和远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历史与现实更是告诫我们,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十四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固本开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不懈奋斗提供更持久更强大的思想保证、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