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第三方测评”期待监管惩戒的“第三只手”

http://www.scol.com.cn(2022-6-16 17:29:1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购物时参考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平台的产品测评结果。调查中,71.7%的受访者建议提高测评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从业资质,56.0%的受访者建议建立黑名单,52.9%的受访者建议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6月16日 《中国青年报》)

  身处物质消费高速膨胀的网购社会,海量商品涌现催化消费者的“选择恐惧症”。面对商家的广告轰炸,消费者期待有人帮他们作出选择。各类打着“种草”“拔草”“避雷”旗号的“第三方测评”服务由此诞生。担忧被“第三方测评”误导,希望整治测评行业,受访者们的建议应当被支持。然而,上述建议或许并非解决问题的首选思路。

  依托社交网络的第三方测评不应该长期局限于“公益展播”。“流量变现”才是其生存的基础。读者不打赏,第三方测评就得向“带货”方向使劲,赚商家的钱。拔高从业资质固然有效,能避免少数人蹭流量,说大话、假话。可即便所有人都拥有化学、医学等相关领域从业资质,为了维护商家利益,“第三方测评”依旧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和公正。至多利用其专业素养及营销经验,在促销的基础上做到“避实就虚”,减少伤害。

  建立“黑名单”属于万能的解决方式。不可否认,为了避免进入黑名单,“第三方测评”势必会在测评上严格要求自己。可社交网络何其庞大,穿一件“马甲”进入黑名单,换一件“马甲”便好。哪怕针对实名账号下的个人进行管理,也不能保证有人为了赚“快钱”,运用其已有的营销资源,换人“测评”。在各平台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黑名单所产生的掣肘作用就相对有限了。

  依照传统思维,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或许能减少测评的盲目性。但必须看清,在当前的消费市场,消费者需求不一样,商品主打功能不一样,消费者对商品的适用性也不一样,且伴随着技术变迁,商品升级亦十分频繁。拿美妆产品来说,针对干性皮肤、油性皮肤、中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就有不同的眼霜、面霜、乳液、精华,医学测试数据来源也繁杂多样,统一的测评标准难以适应所有人,且会增加“选择困难”。

  说到底,“第三方测评”不属于正规行业,而属于电商市场伴生的营销手段。与其提高“准入门槛”不如拔高“惩戒门槛”,如当品牌代言人一般,让测评博主、机构为其测评结果承担直接责任。如果被测评后的某件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经过官方权威部门的检测,并维权成功,即可要求参与测评的博主、机构、平台承担连带责任,赔付适当的费用,并公开澄清道歉。“第三方测评”博主、机构测评的商品越多,责任越大,风险越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也就越高。

  当下,规范“第三方测评”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消费者受到伤害,监管机制的介入十分必要。可以确信,随着针对“第三方测评”的监管机制日趋规范,切断商家与测评机构平台之间的不法利益链条,这一服务必定能正常高效地发挥导流作用,帮助消费品市场更新换代。(严奇)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