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上好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课

http://www.scol.com.cn(2022-5-19 10:59:1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靳仔囡
作者:靳仔囡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众所周知,每座博物馆里都有“镇馆之宝”。这些“镇馆之宝”是我们了解闪耀中华大地的灿烂博物馆文化的宝贵线索。我们不仅要通过“镇馆之宝”感受文博之美,更要上好“镇馆之宝”这堂别出心裁的大课。

  上好博物馆里“格物致知”课。《大学》里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物”就是穷极物理。“格物”的“物”,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致知”就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每当我们走进城市里一座座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一座座精神文化的殿堂。细心者不难发现,最吸引人们的并非展厅里一件件宝贝的瑰丽抑或是尘封的外衣,而是深藏在他们背后的前世今生传奇故事。无论是远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老寿星”后母戊鼎,还是近在去年刚由“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地球的“月球样品001号”,每件文物都需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挖掘和研究,切忌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地学。

  上好博物馆里“以史为镜”课。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是一面镜子。有的镜子是面“现形镜”,带我们穿越文物看其背后的历史真相,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如“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瓷器,见证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掠的残忍瞬间,当时的海晏堂沦为一片废墟,而海晏河清尊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它为人们述往思来、廓清迷雾,还原了历史真相。有的镜子是面“媲美镜”,让人们“越照越美”,于古今对比、国际比较中看到当今世界的巨大嬗变和生活的愈加富裕美好。有的镜子则是面“传承镜”,如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1919年五四运动纪念章、李大钊书赠杨子惠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让人们于纪念中把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上好博物馆里“以文化人”课。博物馆是座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校”。这座“大学校”里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知识,还有不可小觑的文明的力量、传承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校园里有“经师”亦有“人师”。博物馆里的“经师”就是一件件会说话的文物、一块块有字展板、一位位金牌讲解员和志愿者、一个个紧跟新时代步伐的展览,博物馆里的“人师”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教学、藏于物件之后的“无字之书”、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绵延力量、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创新力量。有一件文物叫“欹器”,讲的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每个参观者都应做一个“欹器”,以“小学生”的虚心态度上好每堂课。(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