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喜德脱贫观感——兼论脱贫攻坚成功的原因与乡村振兴的前景

http://www.scol.com.cn(2021-3-10 15:15:5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杜建国
作者:杜建国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20年11月25—27日,我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参加由中央网信办、中国经济网组织的对当地脱贫攻坚的考察活动。以下是活动期间的见闻以及感想。

  一、出租车司机与两姐妹

  25日下午,我从北京飞抵凉山青山机场后,叫了一辆出租车,便出发了。

  跟我同车的还有两个姑娘,因为从机场去喜德,有八十公里,单拉一个客人,回来跑空,司机不划算,愿意多拉几个人。我一上车,向司机与两个姑娘问好后,便接着问他们是不是当地彝族的?叫什么名字?司机说,他是喜德彝族的,名叫吉觉克坡。两个姑娘说,她们是姐妹俩,姐姐叫果机尼古木,二十一二岁,妹妹叫果机尔的木,刚十八九。

  他们问我从哪里来?去喜德做什么?我说,我从北京来的,要参观你们喜德的扶贫成果,两个具体的参观点是县城的思源实验小学与光明镇的阿吼村。很快,没谈上几句,吉觉克坡与两姐妹便放松起来,对我展示出“善待异乡人”的热情,积极回答我的各种问询。

  果机尼古木姐妹俩说,她们现在广东惠州的一家电子厂打工,每人每月工资四五千,一年下来有六万多块,刨除各种开销,能攒下三万块。现在从广东回家,是为了过11月20日开始的彝历新年 。

  姐妹俩家原来不在喜德,是越西县古二乡洛木村的。洛木村非常偏远,在大山最深处。过去村里没有硬面公路,只有土路,上学要去很远的地方。路太远,又不好走,因此,姐姐尼古木从小就没去上学,妹妹尔的木也只是上了小学。等年龄稍大些,俩人就都去广东打工了。

  姐妹俩说,现在比他们小时候好多了,不光路修好了,家远的孩子,还可以上寄宿学校,因此她们的弟弟与妹妹就没有再辍学。她们现在在喜德的学校上学,父母也把家从越西搬到了喜德。

  姐妹俩都相貌姣好,衣着得体,干净利落,丝毫看不出没怎么上过学的样子。中国最偏远最贫困地区的家庭的孩子,也出落得这么好,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

  司机吉觉克坡呢,与两姐妹相比,单看表情他似乎“冷”一些,不过话并不少,对我有问必答,而且跟两姐妹一样,同意我给他拍照片、视频并发到网上。

  正聊着,我突然接到一起来喜德参观的@锅盖头司令 的电话,想跟我一起去喜德,原来他与我一个航班,只是坐在飞机后排,比我晚一会儿出了机场。我对吉觉克坡说,我的朋友刚到机场,您返回去接上他吧,我给您加钱。吉觉克坡没说什么,便掉头返回接上了锅盖头司令。

  驶离机场四十多公里后,车子下了雅西高速公路,驶进了历史名城泸沽镇。当年红军就是从泸沽镇出发,先进占冕宁,再从冕宁行军至拖乌,与彝族果基部落进行了“彝海结盟”。随后从拖乌秘密出击,出其不意攻取了安顺场,接着又飞夺了泸定桥。

  在泸沽镇,我渴了,让车停下去路边的超市买水。我没想到的是,吉觉克坡竟然抢着替我付水钱,还要给我买当地产的桔子与苹果吃。我赶忙拦住他说,谢谢您的好意,不过我们住宿的宾馆里什么水果都有,您若再买了,我吃不了那么多,就浪费了。吉觉克坡这才作罢。

  吉觉克坡边开车边说,他有三个孩子,没在喜德本地上学,都送到了西昌,因为那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在喜德上学,几乎不花钱,到西昌上学,因为不是户口所在地,钱花的就多了,因此他压力就比较大,得努力工作。

  大概是工作不轻松的缘故,吉觉克坡看起来已略显沧桑,但是,他的底子还是不错的,仍旧保留着年少时的英俊。

  西昌青山机场到喜德,共八十公里,转眼间就到了。到宾馆下车后,我问吉觉克坡:您又返回机场接了我的朋友,需要再给您加多少钱?吉觉克坡说,不用了。我与锅盖头司令继续要求加钱,吉觉克坡很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们便接受了他的热情与好意,随后与他在宾馆前合了影,挥手道别。

  二、脱贫攻坚帮助改善当地人的心理健康

  自2015年起,我先后赴十几个中西部省区参观,早已对脱贫攻坚的意义有了了解,这次在喜德的参观让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感受,那就是脱贫攻坚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也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获益良多。

  我们在喜德参观的第一站是思源实验学校。思源学校是一所小学,校舍一看就漂亮、大气。学生教室、宿舍、录播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操场等,质量也都很好。马海克启校长介绍说,全校2600名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近一半是贫困户子弟;一至六年级学费全免;一至三年级走读,在校午餐免费;四至六年级全部实行寄宿制,食宿费全免。偏远地区却有硬件设施这样好的学校,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喜或意外,因为这些年我去过很多省区参观,如西藏、青海、贵州等,其教育投入都很大,学校建设得都很好,这种现象很普遍而非特例。

  马海校长说,这些年国家投入这么大,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不亚于东部地区的学校,现在的不足是软件,即缺乏高水平的教师。硬件设施的改善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来完成,好教师的培养就没这么简单、迅速了。让落后地区的教学质量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不光教育领域,在医疗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脱贫攻坚中,国家在医疗上的投入也是很大的,现在贫困地区的医院、卫生室系统,都完善起来了,不过,有了新医院新设备,却缺乏好医生。2018年底在西藏拉萨达孜区邦堆乡林阿村参观时,达孜区组织部长格西斯满曾对我说,现在西藏的医院,硬件已经赶上东部发达地区了,但是,医生的水平还差得很远,今后还要补齐这块短板。

  介绍完学校的基本情况后,马海校长对我们说,除了保证教学质量、让孩子们能取得比过去更好的学习成绩之外,当前思源学校以及整个凉山地区的学校,还面临着一个额外的紧迫任务,那就是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心态。马海校长说,由于经济与生活水平的长期落后,导致凉山彝族的孩子们普遍过于内向、腼腆,甚至自卑,尤其在面对外地人时,这一现象格外显著。他作为当地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与感触,因此,他努力要让孩子们自信起来、快乐起来。

  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心理改善的基础;另一方面,专门的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熏陶,也是必要的。两者结合,将大大促进落后地区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改善。

  在带领我们参观学生宿舍楼的浴室时,马海校长停留了格外长的时间。马海校长说,不要小看这个浴室,它对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海校长说,现在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卫生条件,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洗澡的好习惯。学生宿舍楼每一层都配有浴室,每个浴室里有12个封闭的淋浴位,全楼共有72个淋浴位,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我们在思源学校参观时见到的学生,虽然多数是贫困户的孩子,但是一个个都整洁漂亮、开朗大方。既摆脱了物质上的绝对贫困、又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代,正在成长起来。

  三、为什么长期处于贫困?

  离开思源学校后,我们前往光明镇阿吼村参观。深山中的阿吼村,过去只有一条土路,直到2015年才由国家投资,修通了硬面公路。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用了一多小时才到了村子,可想而知,在过去没有修通硬面公路之前,从村里去一趟县城得有多辛苦。

  阿吼村说是叫村,但过去村民并没能实现集中聚居,而是分散在周围的谷地与山腰上,最低处在海拔2500米,最偏最高的村民的房子,则在2800米处。从最高的2800,到最低的2500,光这段距离就够走上小半天的。海拔高,温度不充足,过去只能种植玉米、土豆与荞麦,产量也不高。

  在过去那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村民们即便再怎么勤劳努力,其产出也就那么点儿,无法解决生活温饱。

  交通不便,导致孩子们上学也很难,让适龄的孩子们都能每天翻山越岭几十里路去上学,这本身就不太现实。凉山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很高,对此现象,过去我简单地以为这是由于当地家庭不重视教育的传统所致,等实地走一趟后,才发现这其实更多地是客观障碍造成的。在那种穷困与交通极度不便的条件下,辍学而非上学才是正常现象。

  贫穷与交通隔绝导致接受教育的成本过高,辍学率高则又导致村民文化落后的延续,无法通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提高来减轻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凉山地区长期陷入贫困。

  当地干部讲,像阿吼村的自然条件,你们外人可能觉得很差,但是,在我们当地人眼里,这在凉山地区属于很平常的。像布拖、昭觉、美姑等县,好多地方的自然条件比喜德要糟得多,因此脱贫的难度更大。

  凉山地区是贫困地区里的贫困地区,脱贫难度非常之大,只有到了现场实地观察之后,才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像凉山这样的贫困地区,非常普遍。贵州的“天眼”FAST望远镜,现在鼎鼎大名。FAST建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大窝凼,在此选址,首先是因为该地极其偏僻,其次是因为有一片四周被高山环绕的很大很深的洼地,即大窝凼。按常理说,过去大窝凼应该人迹罕至才是,可是,2016年底我参观FAST时,得知就在这洼地的最底部,过去竟然还有一个村子,共12户人家。地少而瘠,出行极度不便,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国家出手帮助这十几户人家迁移出来并予以安置,他们自己在大窝凼里又如何能摆脱贫困呢?

  四、为什么需要脱贫攻坚?

  如阿吼村显示的,当地自然环境差,交通不便,村民文化落后,生产技能低下,在这种条件下,很难让当地村民凭借自身的努力来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水平,从而彻底摆脱贫困。既然如此,要想彻底脱贫,就得需要外界的强力干预或推动,这就是脱贫攻坚的背景与前提。

  从流行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是完美的、万能的,市场或“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解决一切问题,包括农村贫困问题。这不无道理,比如,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将大量农村、农业人口吸纳进来,让他们在城市就业、经商、安家,或者将打工经商收入带回农村,从而实现了脱贫。可以说,借助自发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与工业区转移,中国已经解决了数亿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不过,市场或自发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中国太大,人口太多,平原以及适合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区相对较少,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太多,工业化城市化难以在短期内吸纳所有的农业贫困人口。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偏远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的农村人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依旧未能摆脱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富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好多经济学家说,只要产权明晰了,让农民自己决定种什么,不用外来干预,就万事大吉了,农民很快就会富裕起来。问题是,如前所述,像阿吼村这样的凉山贫困地区不光自然生存环境恶劣,而且村民接受教育难度大成本高,无法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比文盲强不了多少,他们除了种传统的土豆玉米荞麦外,很少知道还可以种什么附加值更高的作物,很少知道还有其它致富的渠道路径。很明显,上述自然条件差与人的知识技能差等客观问题,是不能靠“产权”与“自发”来解决的。如果迷信自发,实际上是放任当地人民陷在恶性循环里。

  靠外来资本的投资来解决贫困问题可行吗?但资本是追求回报的,在贫困山区农村投资,风险大,回报率低,外来资本难以产生兴趣。除非有人把先期基础夯实了,外来资本才会尝试投资。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那就不能受经济学教条的束缚,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走出新路。

  在市场与自发力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彻底脱贫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主动担责、积极干预有为、敢于“攻坚”,就是必需的了。这就是脱贫攻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所在。

  不过,干预说来容易做来难,要想成功,还需要同时具备很多条件。

  五、脱贫攻坚为什么能成功?

  今天,对脱贫攻坚的成就,几乎没有人质疑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呢?在我看来,这是由以下五个因素共同促成的。下面逐一分析。

  第一,首先是自上而下的因素,即中国政府自己对解决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强烈的意愿,主动担责,“打响脱贫攻坚战”,要求“一个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第二,除了中央政府层面的意志与决心,还得需要基层的执行力。中央有了想法,发出一个号令后,下面的干部得真正服从号令,予以贯彻落实,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否则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具体对于脱贫攻坚来说,执行力的突出体现就是动员了大量的干部,进行“驻村”。脱贫攻坚中,负责干部不是泛泛地下基层,不是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来一次呆几天就走,而是长期呆在农村,当“驻村书记”,一任至少就是两年,甚至更多时间。这才是关键,只有实行驻村制度,干部们才能深入了解、融入农村,找到具体的帮扶措施与道路,然后予以贯彻落实。不一鼓作气持续不断地干上几年,攻坚效果不会明显。

  第三,除了良好的愿望,除了干部真正下到了基层,还得要求这些干部具有足够的知识、本领与技能。这一点是很关键的,毕竟光靠愿望与热情而没有能力,是难以把事情做好的,理想、毅力、技能或能力,缺一不可。

  第四个因素,那就是脱贫攻坚得到了千百万帮扶对象即广大贫困户的积极响应与配合。

  六、展望“乡村振兴”

  我们在阿吼村海拔2700米处的水泥公路的尽头下了车,顺小路徒步登上2900米处的丽火公司川贝母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远处的山上还有没被拆除的低矮的黄泥墙房子,那就是阿吼村村民的旧居。过去生活的艰难一望便知。

  现在村民都已经从高山上搬迁到2500米处的村委会所在地,这里除了海拔低,地势也比较平坦,可以集中居住。村里条件好的家庭,很多都自己离开村子,搬到海拔更低的县城或其周边居住去了。

  下山回村途中,我问王小兵书记,现在好多学者认为,农村建设中,让村民集中居住,导致农民离农田地头远了,很不方便,平添许多辛苦,对此您怎么看?

  王小兵回答说,这就多虑了,一看他们就是对农村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农民居住集中,离地头远了,这看似很麻烦,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首先,农民并不需要天天去地里种植庄稼或作物,都有农时,节气到了,长势到期了,才需要去地里干活,在此即农忙之外的时间,其实都是农闲。其次,现在农民不缺交通工具,家家至少都有摩托车、三轮车,好多家庭还买了私家车,骑车或开车去地头干活,方便容易得很,比过去快了不知多少倍。因此,易地安置集中居住并不影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相反,集中居住的优点很多,是分散居住不能比的。

  回到村里,我与香港文汇报记者凯雷到68岁的贫困户博立木呷大叔家里小坐了一会儿。博立大叔家的安置房,是两层小楼,人均使用面积二十多平米。大叔说,现在生病除了医保之外,贫困户还有额外的报销,生个大病住院,自己几乎不怎么掏钱。大叔又打开院子里的厨房和卫生间对我们说,现在有自来水,用电磁炉炒菜做饭,不像以前那样烧柴火了;卫生间里用上了抽水马桶,还置办了洗衣机。博立大叔说,过去日子是真苦啊!他家原来也在高山上,住的是那种低矮的泥墙房子,除了门,几乎没有窗户,通风很差。村里很多人家,甚至与牲口住在一起。没想到老了,能从山上搬下来,还洗上了热水澡。

  那么,该如何更上层楼,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呢?或者狭义地说,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呢?

  当前农村收入比城市低的原因,在于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够,农业生产效率远低于城市化工业化的生产率。中国农村的问题或者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宏观上来看,主要还是在于人多地少,一个人可以种的地十个二十个人在种。农业主要依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即使人力投入再多,农业的生产规模与产出也无法同步扩张。工业则可以依靠对能源与资源以及人力的投入来成倍地扩大规模与产出,如2020年的中国钢产量是1978年的33倍,而粮食产量只是1978年的两倍。人多地少,自清朝开始,就是困扰中国农业的一大问题。由于技术条件的进步,现在农业更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农村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近几十年来,尽管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相应的农村人口转移,但是,农村人口仍旧占中国人口的接近五分之二,城市化率刚刚突破60%。以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至少80%的标准来看,中国未来还将会有20%的人口离开农村融入到城市与工业化当中。

  乡村要振兴,农民收入要进一步提高,最终还是要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规模化经营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村人口就越过剩,就越需要把人口转移到城市去。农村人口的过剩与转移,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继续扩张提供了动力与需求,与过去的四十年一样。因此,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工业化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是可以并行不悖同步推进的,而非彼此分离互相制约的。未来,一方面,要像过去那样继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从农村吸纳更多的人口;一方面,农村人口越少,就越能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延续脱贫攻坚以来的资源投入,那么农业生产效率将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也将越来越高,农村将建设得越来越好,与城市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届时,乡村振兴将与脱贫攻坚一样,会如期完成目标。

  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还在进行中,还远没有完成,只要认清这个基本国情及其所包含的巨大需求,将这一需求与潜力充分释放出来,那么,对未来中国的乡村振兴以及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都可以抱有乐观的态度。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