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对待成渝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

http://www.scol.com.cn(2020-7-30 9:24:29)  四川日报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陈露耘 张舟 王付永
作者:陈露耘 张舟 王付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由于两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加之历史原因,产业发展面临同质化挑战。怎样看待产业同质化问题?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背景下成渝地区如何推进产业协作?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内外知名专家。

  现状

  成渝地区面临产业发展同质化挑战

  ●四川和重庆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有9个重叠,分别占四川、重庆比较优势产业的47%和75%

  ●两地在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尚未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经济一体化不够导致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一体化有利于分工协作,分离化则会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

  记者:四川和重庆,两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大致相当,加之历史原因,均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种普遍看法认为两地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真实情况是什么?

  丁任重:不久前,我们对两地的产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四川和重庆优势产业大类重叠度高。我们以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指标,发现四川和重庆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别为19个和12个,其中9个产业重叠,分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它们占四川比较优势产业的47%,占重庆比较优势产业的75%。两地的制造业结构趋同,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细分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尚未形成跨区域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王小广:竞争主要在成都和重庆两城之间。从产业分工与关联看,两城过去的确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导致经济独成体系而联系偏低。同质化竞争“你有的我也要有”,从而加深一些产业的同质化程度,使两城的经济更加独立,也影响成渝地区整体效应的形成。这是我们打造“第四极”必须克服的短板。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同质化竞争或者产业联系不高?

  王小广:除了我们知道的资源禀赋、地理距离和历史原因之外,我认为是经济一体化不够才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因为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协作,分离化则会导致同质化恶性竞争。所谓一体化发展,就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两地间充分大量地流动,形成“同城化”效应。紧密的交通联系、有机的产业与服务联系或分工就能形成叠加效应,“1+1>2”就是因为叠加效应明显,相反,“1+1=2”就是缺乏经济联系,只存在一般性联系,而未形成有机的发展依存性。

  导致产业联系不足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交通与经济融合度不够,降低了产业分工协作效应。如汽车行业,成都背靠8000多万人的内部大市场,有明显市场优势,还可作为生产加工中心或销售服务中心向整个西南地区辐射;重庆是全国汽车重要生产基地,但对成都市场与服务的依存度较低,各具优势的双城却难以有机整合形成整体优势。产业分工的基础是市场与产业关联,是市场的一体化和生活的同城化,但由于长期以来交通条件所限,成都与重庆经济联系并不紧密,结果当然是产业分工协作受阻。

  其次,从区域联系看,成都与重庆经济独成体系、联系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城之间缺乏“纽带”、缺乏过渡区,即“中部塌陷”问题。成都与重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同级性,无法直接形成分工,不像北京在京津冀、上海在长三角都处于区域最高级,其他关联城市处于次级、再次级,城市间存在自然的产业分工。相距300多公里的同级的两个大城市要形成叠加效应,只有通过很多中间城市串起来,形成一个发展链条,把两个中心城市紧密地耦合在一起,你依赖我,我依赖你。如果距离远、中间城市发展不足,那么这种强联系就难以形成。

  看法 应辩证看待同质化现象

  ●产业发展不管同质化还是差异化,只要是公平竞争中市场作用的结果,就应当宽容审慎、客观理性地看待

  ●两地规模工业总量仅相当于京津冀的72.7%、长三角的25.4%,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缺乏综合竞争优势

  ●过去两地的同质发展虽有缺陷,但为我们参与大市场竞争奠定了产业基础

  记者:同质化包括同质化竞争和产业同质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质化竞争和产业同质化?

  贾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竞争有可取之处。中国之所以持续数十年高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和其中比较优势的发挥。某种意义上说,竞争是经济提升质量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但过度的同质化竞争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等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必须正确面对同质化竞争。

  产业发展,不管是同质化还是差异化,只要是公平竞争中市场作用带来的结果,我们就应当以宽容审慎、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分析,不必着急排斥或者否定。产业同质化并非绝对不好,如果是市场力量使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有帮助,就可以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丁任重:应当辩证看待同质化。如果目光和市场仅放在四川和重庆两地,过去两地的竞争确有同质化问题,但完全同质的产业并不多。比如同样是智能终端,富士康在重庆布局笔记本电脑,在成都则生产平板电脑和手机,产品线不同。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参与国内大循环,也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那么从全国来看川渝的产业,尽管门类齐全、基础实力雄厚,但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两地规模工业总量仅相当于京津冀的72.7%,长三角的25.4%,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缺乏综合竞争优势,即使被认为同质竞争最激烈的电子制造业,总规模也不足江苏一省;汽车产量虽占全国13%左右,但产值仅8%,单车均价和利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这么说,过去两地的同质化竞争虽有缺陷,但为我们参与大市场竞争打下了一定产业基础。

  面向未来,四川加快构建工业“5+ 1”、农业“10+3”和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重庆推动汽车产业、摩托车产业、消费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材料产业、装备产业、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尽管从分类上看两地产业有重合部分,但由于工业基础不同,产业的发展重点其实也不同。以电子信息大类产业来看,其中细分产业众多,每一个细分产业链条长短不一,如果我们整合协作得好,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做优做强产业链条,可以抱团出击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也可以放大规模优势,形成集聚效应。

  协作 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推动两地产业积聚成群,实现生态群落式的互补和融合,形成一种更综合的产业链关系

  ●错位发展要体现各自优势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实现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跨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共同做大成渝地区的区域优势产业,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分工,提升区域内部配套水平

  记者:怎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避免同质化,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联系?

  贾康: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成渝地区产业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避免低水平的同质化。许多产业,两地都不可能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将所需要素作“一网打尽”式组织与控制,必须借助外力,既积极“走出去”,又欢迎其他市场主体“走进来”,推动两地产业积聚成群,实现生态群落式的互补和融合,形成一种更综合的产业链关系,实现高水平的、协调的经济和产业一体化,寻找伙伴式共同发展、共赢发展的机会。

  丁任重: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已不可避免,对产业链的争夺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成渝地区处于内陆,经济承载能力强,是下一步我国产业链布局的重点区域,需要通过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来高效支撑国家经济安全。如此,就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错位发展应该有三个原则。一要体现各自优势特色,对目前四川和重庆各自比较优势显著的产业,比如四川的晶硅光伏、白酒、钒钛稀土、文旅,以及重庆的摩托车、微型计算机设备等,应帮助它们以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集约集聚做强做大。二要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加快构建高效分工、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共同的优势产业领域,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配套优势互补,协同打造一批支柱产业,联动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错位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同时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要求,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实现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用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产业、人才和创新要素流入,让市场对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错位发展还要将新产业、新业态跨界发展体现其中,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氢能等若干新兴产业,立足全球趋势、国家战略和成渝地区信息经济基础优势,在产业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与此同时,加速“传统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

  记者:具体到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有什么建议?

  丁任重:这是我们的区域优势产业,应当共同做大,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内部分工,提升区域内部配套水平。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应推动川渝强强联合,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集聚要素资源,通过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汽车摩托车产业方面,应整合川渝资源,打造全国领先、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基地。共建汽车产业跨领域创新融合示范区,重点面向智能网联、拟人驾驶、氢燃料汽车、分布式驱动、汽车线控、汽车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对接重庆打造川渝汽摩配件走廊,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破题一体化发展是关键

  ●政府应从大局出发,对涉及跨域发展的事项、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充分交流,相互启发

  ●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扫除因地区间税收利益博弈带来的障碍

  ●加快推进成都和重庆双城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在两省市之间形成强大的“1+1>2”的整体效应

  记者:产业政策之外,还有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在阻碍产业的协调发展。

  贾康:川渝两地的各级政府首先要积极处理因行政区域的划分而带来的各种障碍和问题。比如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就是要在跨行政区域范围内更好地推动和实施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合理流动。具体来说,两地政府应在尊重各自行政管辖权的前提下,从大局出发,对涉及跨域发展的事项、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等进行充分交流,相互启发。

  丁任重: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和要素流动,这是体制机制方面最难突破的领域。应促请国家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上扫除因地区间税收利益博弈带来的障碍。两地也可以建立互相认可的税收分享机制。

  记者: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突出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已是共识。产业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空间的合理布局,还有什么需要注意?

  丁任重:四川方面已经提出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各区域也应错位发展。尤其成都平原经济区要与重庆相向发展,形成成都——成德眉资同城化——成德绵遂资眉乐雅一体化三层次的区域空间层次;在毗邻地区有四川6市17县(市、区)和重庆13个区(县),更应率先融合发展。

  共建一小时经济圈。突出高铁建设,使一小时经济圈覆盖半径从高速公路时代的100公里扩大到高铁时代的300公里。以5G商用为切入点加强通信产品生产和智能化制造水平,探索在新基建领域的一体化推动机制。

  王小广:我尤其关注成都和重庆的一体化发展。国家正在制定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规划,目标是使该地区极化效应不断放大。而加快成都和重庆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强化成渝地区极化效应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推进成都和重庆双城一体化发展,才能在两省市之间形成强大的“1+1>2”的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发挥“第四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成都和重庆都应该调整城市规划,以加强成渝双城交通联系为中心,促进成渝生产、生活要素全面市场化,核心是加大成渝双城间的交通密度和多样性,在成渝双城之间规划和建设高密度综合交通网,争取“十四五”期间再将交通网络密度提高一倍。

  二是在成渝双城之间规划建设“产城基”一体的发展走廊,促进双城中间带“隆起”。探索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城市生活为一体的新区域合作模式,总体定位应促进两地以高科技、智能制造业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向该区域集群发展,形成跨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中间新兴城市带。一旦强大的中间发展带形成,双城融合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