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鹬蚌相争”之疑需科学纾解
http://www.scol.com.cn(2019-6-26 8:20:2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许朝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回到垫江老家,受到来自侄儿的“灵魂考问”。李娟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圈。(《重庆晨报》6月25日)  

  “鹬蚌相争”故事出自《战国策》,也是上面提及的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为大多数人都而详熟的寓言故事,大家几乎都明白语言背后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的喻义,但还很少有人考虑过“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问题。事实上,孩子的提问不是没有道理,寓言故事虽然从喻义阐释方面堪称完美,但在逻辑和情节结构上,确实存在一些绕不过去的疑问和矛盾,从现实角度和情节真实性角度考虑,孩子的质疑是完全有道理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很显然答案更让人两难。“鹬蚌相争”作为课文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历史,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学会相互谦让,一味地相互牵制只会顾此失彼,让别人钻了空子。但面对“蚌用壳把鹬的嘴夹住了它们怎么还能对话?”的质疑,如果说寓言故事的内容是虚假的,很明显不仅完全会消释寓言故事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和认知引导价值,而且更会让孩子感觉到课文只不过是骗人的文章,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等也是更为不利的。但如果说这种质疑不正确,那么这更是一种欺骗孩子的虚假。也许面对此很多老师会以“仅仅是寓言故事”来回答,但这样的结论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无法真正根治孩子心头的疑惑。两难的回答确实是让人尴尬的选择。

  事实上,相对于“蚌用壳把鹬的嘴夹住了它们怎么还能对话?”质疑而言,出现质疑首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深入钻研以及敢于批评的积极求真学习态度,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极为有利的成长基础。对这种精神不管是从教育责任和成长引导角度,还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角度,都应该给与肯定和鼓励。同时,面对孩子的疑问,及时进行回答和纾解疑惑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因而,面对“鹬蚌相争”质疑,当务之急是要从科学引导、纾解疑惑、指导成长、助力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回应。

  首先,老师和家长应充分肯定孩子的这种求真探究思维和批判精神,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实现认知的全面提升,而绝对不能简单否定或者敷衍应付。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共同学习课文、挖掘文章出处、探究文章时代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鼓励探究、共同释疑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消除疑惑。

  其次,老师和家长要从科学阐释意义和寓言故事创作特点的角度,引导孩子认识寓言故事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理解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和故事寓意,明白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载体,寓意和喻义表达才是根本的寓言故事之“核”,正确认识寓言故事结构和情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这样既能正确认识了寓言故事这种文学体裁,又能科学界定情节瑕疵与故事寓意之间的统一,不至于出现困惑和对寓言故事这种体裁产生怀疑。

  其三是科学实施干预引导措施。虽然出版社针对“鹬蚌相争”质疑明确表态不会修改文章,但可以从教材内容完善和教师教案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深化等方面,对课文进行美化和提升。比如在课后增设探究性作业,大大方方地“鹬蚌相争”质疑引入作业内容,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小作文质疑等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组织教师及时从寓言故事特色、如何认识寓言故事本身的情节性瑕疵、从寓言故事中学什么无什么等进行教育引导,科学纾解疑惑,也更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的升华,这不关是对于纾解“鹬蚌相争”质疑还是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成长引导成效,都将是裨益多多,值得期待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