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老师“越界”改错字 “跨界纠错”值得鼓励
http://www.scol.com.cn(2019-3-1 8:00:3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张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一个六年级男生拿着刚发下来的科学作业本,跑到办公室,气冲冲地质问老师:“这是科学作业,又不是语文作业,为什么写错别字要扣分?”实际上,郑老师平时在批科学作业时,就经常“找茬”,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孩子们抱怨,说我又不是语文老师,这是多管闲事。”郑老师哈哈笑着说。(2月28日新华网)

  作业甚至作文中的错别字,可能被忽略掉了。这不得不说是当下教育的短板。

  正如早前的热播大剧《甄嬛传》,让昔日冷僻的“嬛”字一夜间妇孺皆知。殊不知,制作方的一个失误,却把几亿国人都带到沟里去了。一字之差,其所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严肃性,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前途,甚至更威胁到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

  同样,在作业答题的书写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结果,更应该对错别字有着特别的关注。就像许多老师表示,孩子们的作业本里有好多从电视和网络中看来的错别字,诸如把“可怜”写成“可令”,“无辜”写成“无故”、“徘徊”写成“排回”,但孩子们却不自知。由此,被学生认为郑老师“越界”改错字的新闻也就成了“必然事件”。因为当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不少学生不仅不以为然,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辩解,仿佛是自己受了委屈一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时下,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规则意识淡薄。写错别字现象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和警惕。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日常写作中错别字连篇却还不以为然,就非常危险了。所以,对于写错别字现象,我们不能见怪不怪,不能无动于衷,必须从挽救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高度加以重视,有所行动。作为文字工作者的教师、媒体人更要带头使用和书写规范汉字,严格审查把关,杜绝错别字现象。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每一个方块字看似简单,其实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文明之美。如,“休”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木,木即树木,人在树旁边则表示“休息”。正是由于这一个个方块字叠加起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让传统文化显得更加魅力多彩。在某种程度上,每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历史画卷,让我们忆往昔思文明。

  重视汉字的传承应从错别字抓起。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是历史的活化石。要保护汉字这一文化瑰宝,除了多种措施促其发展之外,也应注意细节上的保护,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则是重要的一环。重视错别字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既是对语言文字的尊重与继承,也是科学事业负责的体现。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