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只知莎翁不知汤显祖”非言过其实
http://www.scol.com.cn(2018-11-27 8:20:0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湖南岳麓书院做“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高校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我常举一个例子,中外同时代的两位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都是戏剧家。一个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一个是中国的汤显祖。我曾问学生,莎士比亚几乎都知道;汤显祖就很少人知道。”

  楼宇烈教授的话很中肯,也直接戳中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要害”。事实上,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早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打下良好基础。通识教育即所谓的“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它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在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而已。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来中小学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转,要想让中小学在通识教育上取得重大进展难上加难。

  而到了大学阶段,通识教育仍无法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在某些方面还加以强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源于现代西方,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的,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起,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然而,中国的“通识教育”也源远流长。虽然不是高等教育实践的结果,却也一直在体现。《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也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表明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这与现代人提倡的“通识教育”高度一致。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正在被弱化,即便倡导也成了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代名词。这首先源于对通识教育缺乏重视,以及课程内容缺少全面性。诚如楼宇烈教授指出的,中国高校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显然是因为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侧重于传统文化。就算在通识教育上用力,也把力发在了其他方面,这才导致“莎士比亚几乎都知道;汤显祖就很少人知道”的结果。

  一直以来,各层次教育都有一个共识,即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肯定强于异族文化。然而,这恐怕站不住脚。这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的教育内容中就可窥见。除了语文、历史尚可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外,其余倒不如接触其他文化多。因此,若想扭转“只知莎翁不知汤显祖”的局面,首先必须在通识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不仅是在大学,而是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是的,文化自信是理想之源、信念之基,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由此,“只知莎翁不知汤显祖”非言过其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传统文化为支撑。历史证明,正是不断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在历次磨难中巍然屹立。作为中国人,如果只知莎翁而不知汤显祖,岂不悲哀?这绝非危言耸听,只有清楚地了解本民族文史,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文化自信之人。(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