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名校缘何成了预约参观的“名胜”?
http://www.scol.com.cn(2018-7-7 8:11: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暑期来临,到清华北大等名校参观成为不少家长的选项。昨天,北京大学推出个人参观校园网上预约系统,今年暑期个人想进北大参观,可提前7天进行网上预约,预约系统计划于7月7日开始试运行,每天开放3000个名额,北大每天还向团体游客开放3000个名额。(7月6日《新京报》

  不仅是北京大学,北京另一所“牛校”清华大学,也推出了网上预约系统,包括个人参观清华微信小程序和团队参观预约网站。据悉,参观北大个人预约需要三种方式,即扫描微信、进入官方微信、进入预约系统主页,且对年龄也有要求,10周岁以上可以独立预约,未满10周岁的儿童须有家长或监护人预约并陪同入校;还有名额开放限制……这与参观故宫等著名景点没啥区别。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游”持续升温,不少国人都有“名校情结”或“北大清华情结”,这看似颇具“中国特色”。大家愿意到高校尤其是名校参观,说明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人们求知欲的提升、高校的逐步开放,大家对原处于“神秘”状态的高等学府,都抱有“亲身体验”的热望。别说那些仅是为了一睹高校风采的人,家有高考生的父母,参观名校的愿望就更为迫切。即便是带着自己幼小的孩子到大学校园体验,都被视为早期教育的有益启蒙。而这些都是“高校游”在我国有市场的主因。

  然而,任何高校,毕竟不是“名胜”,面对逐渐升温的高校游,高校如何处理和维护教学环境和管理秩序,如何化解游客与秩序之间的冲突,以及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是堵还是疏,才是核心问题。面对“不是景区,胜似景区”的高校,“堵”的话,往往被舆论扣上“高高在上”的帽子,不敢“得罪”广大民众;而“疏”,即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的条件下使“高校游”正常开展,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结果还是与“堵”的效果差不到哪儿去,还得搞“预约”,想参观仍受到很大限制。

  有些高校干脆因势利导,既不疏也不堵,而是直接把高校变成景区。据去年8月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四川一所高校将打造3A景区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建设的旅游学院,想参照3A景区标准打造校园环境,并服务于教学。高校建景区有无必要,这自有高校或管理高校的部门去决定或监督,而面对火爆的“高校游”,单方面阻止肯定是一厢情愿。那么,我国高校尤其是名校,何时能像国外名校那样不再被“挤破头”,使高校回归正常的关注度,需要拿出解决办法来。

  而无论是人们对文化及精神的追求,还是“望子成龙”愿望的驱使,高校游恐怕还将继续升温。对此,一些高校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如有些高校一开始采取了收门票的办法,后来过渡到不收门票改为预约进校,而有些高校则采取了“限流量”和预约并行的方式。人们想参观高校、了解高校,这本是一件好事,说明民众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带着“文化”旅游,总比一些盲目的吃喝玩乐强多了吧?

  更值得关注的是,名校缘何成了预约参观的“名胜”?是什么把高校“逼”成了“景点”?“高校游”或“名校游”的热度,背后恰恰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根本问题。而无论全世界任何地方,“名校情结”无所不在,只不过在我国,人们的“名校情结”仿佛更浓重一些罢了。就是说,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因此,如何从初始阶段,就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公平合理,从而使“名校游”自然降温,才是参观名校不再被“挤破脑袋”的根本。(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