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静悄悄”的资助远胜于“到处嚷嚷”
http://www.scol.com.cn(2017-7-15 7:38:5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身在美国的杜先生因为最近在网上的一条发言火了。7月7日,他在一套“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的故事?”发言中,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科时遇到的一件“蹊跷事”。一天,学校突然通知他带着一卡通领取补助,而他此前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自己的经济状况。事后他才知道这是学校利用一套独特算法,针对贫困生推行的隐形资助计划。(7月14日《新京报》)

  杜先生仅是中科大“隐形资助”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事实上,中科大从2004年开始,就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行“隐形资助”项目,除了两个月的寒暑假期,该校每年“隐形资助”项目持续时间为10个月,每人每月可获得160元的资助。目前已累计资助4万多人次,资助金额超600万元。这“意外的补助”不知感动了多少需要帮助的莘莘学子。而这资助却是“静悄悄”地进行,有别于那种令人质疑的“到处嚷嚷”,这就非常值得称道。

  虽然有人表示担忧,对贫困生“暗补”饭卡的变相资助,有可能也会使个别学生钻空子。但即便有极少数学生不诚实,也无法掩盖此办法使绝大多数贫困生获得变相资助的事实。也许,这种筛选饭卡消费额的方式,并不是最佳办法,却是最好的一个办法。这从受资助学生、其他学生、老师,乃至全社会对此的几乎一致认同,就可证明。

  这种“默默帮助学生”的办法为什么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就因为它人性化,体现了对贫困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隐形资助”可视为一种“慈善”方式,而这种慈善,有别于以往的那种“到处嚷嚷”。慈善是一项有益于人群和社会的公益事业,是没有外来压力的条件下自愿奉献爱心的援助行为。中科大就是在自愿奉献爱心,而该校这样做,且连续做了十几年才被报道出来,可见,人家就是想做点事,是真的想帮助贫困生,而不是以“资助”为名,实则宣传自己的大恩“政绩”。

  平时,我们几乎每个人大概都在“资助”贫困生上都见过如下场面:领导和资助者正襟危坐于主席台,媒体记者悉数到场,长枪短炮一拥而上,各级领导讲话、各界人士发言。资助者一幅大恩人的模样,受助者满脸感恩戴德之相,哭诉着“回报社会、不忘恩情”之类的规定语……然而,资助就是资助,为啥还要大声嚷嚷?有些资助或行善,苛刻得让受助者无法顾及尊严。总有人或单位或组织,把资助活动搞得惊天动地,又是标语,又是口号,又是登台,又是讲话,这样搞有何目的?难道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仅仅是让自己扬名而让受助者难堪?如此资助值得商榷。

  贫困不是错,却是一种隐私。贫困生在学习上的差距可以通过倍加努力来弥补,但经济条件上的差距就贫困生来说还一时无能为力。“先天不足”却得不到心理上的安慰,一旦被曝光,受助者脆弱的心理防线就可能被突破,对其内心的伤害就可能加剧。贫困生受资助时不愿意被媒体曝光是因为一旦如此,就必须面对“感恩”等带来的压力。更多时候,资助带给他们的不是激励或动力,反而是压力甚至心理上的阴影。

  虽说“知恩图报”是美德,但力所能及地扶贫济困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一些人出于某些目的,搞隆重仪式,恨不得让那些受助者跪地磕头才罢休。人都有面子和底线,这种做秀大于爱心的活动,每一次看到都令人反感。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就该是“静悄悄”,绝不该大张旗鼓地到处嚷嚷,给本来就贫困学生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中科大的“隐形资助”还说明,只要真心为贫困生着想,就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避免贫困生受到“二次伤害”。为此,再次向中科大让资助变得更人性化的做法表达敬意!(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