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盗版教材击中版权和高校教育软肋
http://www.scol.com.cn(2016-12-21 8:11: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黄齐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花了700多元,教材还是没买够。”开学以来,云南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卢小林一直为没有教材而苦恼。虽然早在开学时就交了钱,可直到现在专业课的教材还没着落。记者调查发现,眼花缭乱的教材市场和多样化的购买方式,使高校大一新生一方面购买教材的开销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新生在开学后订购教材,书商与出版社对接走的是“添订补”渠道,以至于在开学一两个月后还拿不到教材,新生一头雾水、苦不堪言。(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订购的教材昂贵,又不能及时送达,催生了高校周边盗版教材的猖獗市场。盗版教材虽然便宜、便利,但它颠覆了法律之于知识版权的保护,这绝非我们所乐见的。那么,如何惩戒、遏制被养肥的盗版市场?笔者以为,应当多方联动。毕竟,高校盗版教材猖獗,击中多个领域软肋。

  首先,它击中了知识版权领域的软肋。高校教材编写者把版权交给了出版社,出版社就有主动维权的义务。可是,投诉是要证据的,工商局没有调查取证的义务。出版社要举证权益受损,就要实地调查,拿到证据,这恐怕成本太高,无法落实。更何况,就算维权成功,收益也不大,所以,出版社维权的积极性不高。然而,严惩盗版行为坚守知识版权,这是法治底线。出版社的消极不足取。事实上,出版社可以通过有奖举报的方式搜集证据,然后降低成本,走法律途径维权。

  其次,出版社在服务消费者上存在误区和软肋。出版社依法维权这没有错,可是,除了依法维权外,出版社还应反思自己的产品服务。出版社按预定计划出版教材,但有了读者购买时不够灵活,导致了不能及时发送教材,学生不满意。从这个角度看,出版社应当探索版权分销的路子,把版权转给各大高校附近的打印社,一是可以降低教材价格,二是可以提高发送效率,购买者才买账。

  最后,高校教材催生了盗版市场,也击中了高校教育的软肋。大学教授上课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教学,越来越多的大学老师重视制作、运营PPT,学生也乐于借助网络和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大学生的教材真有那么必要吗?窃以为,如果大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教材,教育部从公益的角度出发,承担起大学生必要教材的费用,倡导高校教材循环使用,高校盗版教材的局不攻自破。

  知识产权保护之路漫长而曲折,但高校教学疯狂的盗版市场不应成为维权路上的绊脚石。只要高校、工商部门和出版社各种履行好职责,高校盗版教材将成为历史。(作者系四川在线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