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让学生种田挣学分实乃主次不分
http://www.scol.com.cn(2016-12-15 8:09:1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侯雯雯
作者:刘天放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锄头、镰刀一尽有,锄地、割草、种菜苗、浇水,这样的场景在农村常见,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据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12月14日彭湃新闻)

  如果锦城学院的学生是农学专业的,那么需要种田修满40个学时才能毕业还说得过去,可是该院的学生看来并非学的农学专业,而是所有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必须种田挣学分才能毕业,这就有些令人不解了。而再看种田修学分的目的是什么就更加令人费解了,原因竟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

  孩子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并在其中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到勤于实践,勇于担当,也是成为一名成熟而合格公民的过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具备一些吃苦耐劳的品性。然而,如果大学把种田当成一门课来设置,而且看似还是一门有40个学时的“必修课”,这就很不妥了。大学生种田修学分,怎么看怎么觉得办学方对大学课程的设置有着理解上的偏差。40个学时的劳动,占用了很多学习时间;让学生种田挣学分实乃主次不分。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没错,但那不是依靠种田就能做到的。吃苦耐劳是传统美德,应该提倡。甚至以劳促智,以劳健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等,更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长在温室里,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不懂得生活的甘苦,没有经受人生的磨难,因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没什么不可。能吃苦耐劳,当然是好事,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比较欠缺的。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对困难挫折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很难成功了。

  可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方法多得是,占用大学的宝贵学习时间,就不妥了。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军训可行、体育课可行,其他社会实践都可行。农村同学还可以利用假期帮助家里种田或干其他农活儿等。就是城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帮助干家务、社会实践、志愿者等多种途径达到目的。而且,单纯的干农活,也未必就会把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出来。看看图片上孩子们的穿戴吧,那是种田应该穿的衣服吗?

  让大学生干农活修学分,不仅使人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倡过的“半工半读”教育,可那早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教育,因为违背了教育规律,是主次颠倒的愚蠢甚至狂想。适当的田间劳动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把学生从“笼子”里放出来,到社区、工厂、农村、运动场、博物馆、田园、动植物园这些课堂开阔一下眼界,锻炼一下没什么不可,但这种“课堂”不是修学分的课堂,而是业余时间对学业的有益补充。而全院所有学生都去种田挣学分,就是浪费时间,主次颠倒。把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则不仅能使课堂丰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愿学的兴趣。然而,这次锦城学院让学生种田修学分的做法不辅助性的,因此就是主次不分,也找错了方法。(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