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让“比惨评困”之恶消减政策善意
http://www.scol.com.cn(2016-11-17 9:16:1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周帆
作者:杨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14日,本报报道了省内部分高校助学金申请会沦为“比惨大会”、学生很无奈的新闻。同一天,省教育厅就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评议认定困难学生时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16日春城晚报)

  最近,云南省内高校普遍启动了新一轮的助学金申请工作,然而,令人瞠目的是,这一暖心工程最终却沦为了一场“比惨大会”,学生们个个诉家史、“晒贫困”,大书特书自己的困难遭遇,当众“竞选”屈指可数的“贫困指标”,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比惨评困”的做法,让申请求助的贫困生直呼“受不了”,无疑弱化消减了高校助学金的公益属性,亵渎了其救贫扶困的精神内涵。

  按照涉事高校的解释,之所以让贫困学子当众讲诉自己的贫困家史,本意是为了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保证贫困认定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从而避免暗箱操作的嫌疑。公允地看,让申请学生公开“演讲”自己的“苦难史”,当然有助于接受社会的监督,也可体现出贫困认定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但在贫困学子看来,某种意义上贫困也属于一种个人私隐,终究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家境贫寒的寒门学子,性格上更为敏感、更为保守,自尊心与自我保护意识也更为敏感而脆弱,这部分特殊群体恐怕极不情愿自己的家境状况被外人知晓,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同窗好友。而现在学校方面竟以“比惨评困”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贫困资格,等同于给贫困生群体公开打上了贫困的标签,刻下了自卑、焦虑、悲观甚至带有阶级歧视的心理烙印,“比惨评困”的角逐越激烈,对他们造成的精神困扰与感情伤害就越大。

  实际上,就救助的形式而言,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就是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两种。尽管通过“比惨评困”最终能够实现对贫困学子的经济救助,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所需,但却牺牲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尊严、人权等等。应该说,让受助者有尊严地接受救助,是高校助学金的应有之义,而像“比惨评困”这种忽视受助对象感情与尊严的救助方式,注定是不完美的,注定是变质变味了的。

  贫困资格的认定,当然离不开社会大众的监督,但监督与隐私保护并非一对天然的矛盾体,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完全可以通过操作手段实现二者逻辑上的一致性,比如借助学生登记注册时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筛选并确定受助对象,还可成立审查认定工作组,通过个别访谈、明查暗访等形式来对学生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如此,既实现了精准识别贫困学生的目的,同时,也不伤害他们的尊严与感情,可谓是一举两得。

  说到底,高校助学金的设立,既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暖心工程,对于寒门学子,有关方面不止要让其体会到政策的关怀,更要让其感受到政策的温度,我们殷切地希望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触角能够进一步下沉,方式能够更加人性化,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更加完善,唯有如此,才能让助学金的善意初衷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否则,只会像“比惨评困”一样,将原本严肃而神圣的救贫扶困整成一出闹剧,将暖心变糟心。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