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模式”为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

http://www.scol.com.cn(2016-7-22 19:00:3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琼会
作者:李琼会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7月21日召开的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务院重建指导协调小组组长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的讲话引人关注。(2016年07月22日四川日报)

  国务院重建指导协调小组组长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在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上讲了什么,给四川带来那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认真研读了何立峰的讲话精神。

  三年的重建经过,对芦山地震灾区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国家对四川的一次重大考验。因为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央首次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了四川,实行以地方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为我国探索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重建体系提供了一次生动实践。四川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

  承担主体责任,探索重建新路,是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建中,四川通过健全领导指挥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社会协同机制、省内对口援建机制、资金质量监管机制,以及重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积累了成功经验和做法,创造出的“芦山模式”成为了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的重大转变和创新。正像何立峰在讲话中指出,经过三年不懈努力,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令人欣喜,实现了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的转变,形成了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机制,值得深入总结和发扬光大。那么“芦山模式”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中有何等重要位置呢?何立峰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

  首先,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极大提升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动力。正像何立峰说的,重建伊始,中央便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纲领,制定出台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了重建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及时安排下拨460亿元重建补助资金,为灾后重建如期启动和顺利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其次,地方作为主体是关键所在,极大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和发展能力。因为,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央将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实现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最全面最系统的民生工程、最重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和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其三,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能动性创造性。因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发扬首创精神、协力攻坚克难,这是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亮点。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制定重建决策、听取群众意见,重建过程、靠群众参与,重建创新、汇群众智慧,重建结果、让群众评判,灾区群众成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力量之源。

  基于此,四川在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新路子,三者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展现出了巨大的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机制优势、政策优势,为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值得深入总结和发扬光大。

  “芦山模式”把重建的理念、思路和精神转化为推动芦山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了我国灾后恢复重建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是我国震后重建的“国家实验”。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