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重建新路是通往幸福的路径

http://www.scol.com.cn(2016-7-22 9:29:0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林伟
作者:林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坚固现代的学校医院、宽敞平整的公路、气势恢宏的厂房……记者近日走进芦山地震灾区看到,一座“绿色家园”拔地而起,百姓有生计、发展有后劲。在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在短短3年时间里,不仅基本完成了灾后重建,还走出了一条大灾重建体制机制转型的新路子。(7月20日新华社)

  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土地上,三年前,芦山地震灾区满目疮痍。经过三年艰苦有序的重建,这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新民居、新城镇鳞次栉比,新设施、新功能保障全面,新产业、新生活希望无限,芦山地震灾区再现幸福容颜,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这一切,汇聚成一首首欢快向上的交响曲,在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徐徐奏响,令人欢欣鼓舞,让人百感交集。

  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评判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就是看她是否有立足现实的创新品格。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有力引导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创新,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实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在中央统筹下,460亿元重建资金下达,19项配套支持政策落地。省委、省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全省重大任务和灾区中心工作来抓,确立了“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开启了一场摆在芦山、摆在四川的开创性的“国家实验”。

  重建,不是简单地复原,而是要着眼长远,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基。特别是芦山灾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建启动前,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重建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个个重建规划,绘就出了一幅“绿色家园”的幸福图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积极探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农房重建与农业产业恢复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相依存,因地制宜推进农旅一体,将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的大美景观整体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建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家园。

  作为“以地方为主”重建体制的首个“试验田”,“芦山重建趟出了一条安居和乐业融合,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的一番话说到了点子上。用先进的理念指引,建成长江上游“绿色家园”;用改革之手求索,走出大灾重建新路,这是通往幸福的路径,不仅积累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科学重建的经验,也为欠发达地区扶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发展和边远地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百姓福祉大于天,芦山重建是最大的民心所向,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无论是重建家园,还是发展生产,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他们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探索抗御自然灾害新机制,不舍昼夜,携手前行,在“三年基本完成”中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赶考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灾区通往幸福的路径一定会更加宽广。(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