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除了“看海”我们还能思考和做些什么
http://www.scol.com.cn(2016-7-7 8:04: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连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不同程度的强降雨袭击,城市“看海”也有以往的“个案”迅速成为这些地方一个共同的“景观”。据报道,武汉市连日出现罕见特大暴雨,排水和调蓄设施虽已全力运行,但难以外排渍水,航班码头停运,隧道关闭,水灌地铁,全市交通几近瘫痪。在安徽合肥、六安等地也是洪水肆虐,出门看海,街道上抓鱼,养猪场3000多头生猪泡在水里,有媒体现场直播“抗洪救猪”。

  与往年突袭各地短暂性的狂风暴雨不同,今年的暴雨不仅来势凶猛,还具有连续性并夹杂着狂风雷电冰雹甚至“龙卷风”,在这样罕见极端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各地虽然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应对,但城市依旧到处是“海”。

  平心而论,在短时间内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即便是地下排水设施如何先进到“百年一遇”,想完全避免渍水成海都不现实,尤其是像今年这样大范围的罕见强降雨,正如一位老农所说的那样,城市周边都已“盆满钵满”,水还能往哪排?也正应为如此,对于今年一些城市出现的“看海”现象,人们再没有像过去那样质疑声不断,更多是充满理性的关切和对未来气候环境恶化的担忧。

  最近几年,包括首都北京在内很多大中城市,逢暴雨“看海”就已经不是新闻,人们也从当初的惊讶,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满,逐渐转化为“笑脸面对”的调侃,似乎除了“看海”和调侃这样表达无奈之外,只能祈求老天爷什么时候能够按照城市的排水能力来“规范下雨”,但事实上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老天爷也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今天我们可以在城市看海,说不定以后还会在江南“看沙漠”,六月看飞雪,因此,除了看海我们真的还有许多事情可做。

  其一,提起“看海”,城市地下工程发展滞后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几乎所有城市的地表面貌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既给人们“视觉”带来享受,让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一个个“地标”,无疑也是地方主政者傲人的一座座政绩丰碑,但不能不说的是,在地表之下,城市排水排污功能,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正如某官员曾说的那句“傻子也不会把钱花到地下”。其实,地下的“排放”功能的强弱,其重要意义并不亚于地表上的健康绚丽,甚至直接影响地表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除了看海之外,我们尤其需要反思,一场看海所造成的损失,如果用来投入地下管网建设,可能带不来政绩,但注定我们能够少看几次“海”。

  其次就是我们的环境影响,毋容讳言,气候的“反复无常”,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很大关系,大海、冰川与陆地生态链一旦被人为污染打乱,不仅去了盐的海水会时常倾盆而至,各种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注定也会频频光临,人们对自然环境点点星星的破坏,实际上都损害地球的“循环系统”,我们更可以在看海的时候,更应深刻思考并付出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敬畏环境才能换来“风调雨顺”,城市可能就会少看几次“海”。

  另外,就是在外面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画展过程中,切忌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既要科学布局更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对现有的江河堤坝,既需要加固也切忌层层加高,更不能为追求景观而搞“花架子”,实际上通过千百年的水流循环和人为利用,这些地球表面的循环系统,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河床增高,河道变窄,无论长江、黄河还是淮河,清理水下“拥堵”降低河床、疏通水流远比加高堤防更重要,这同样也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且看不到“政绩”的巨大工程。总而言之,我们发展经济,可以更加科学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且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再造自然甚至污染和掠夺自然。

  其实,看海之余,需要思考和需要做的方面很多,我们既要务实又要有长期可持续发展观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总结出一句话就是,该做的做好,不想看海就看不到海。(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