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要从洪涝带来的损失中得到警示
http://www.scol.com.cn(2016-7-4 7:53:4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范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站消息,截至7月3日统计,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7月3日中新网)

  我们国家每年都发生洪涝灾害,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有洪涝,就有抗洪抢险,抗洪救灾。今年进入汛期时间还不长,但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已很严重,这个损失还不包括抗洪救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间接损失。

  当前,我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防洪工作的当务之急。当今年的洪涝过后,我们的防汛工作很有必要总结历年甚至古代治水的经验教训,进而在科学防洪上做足文章。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各地防洪救灾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自然灾害面前,尤其在防洪救灾方面仍显得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决堤,洪水漫溢,村庄、城市被淹,炸坝泄洪,良田受淹,转移危险区群众,这一幕幕情景几乎每年都要发生。

  如此抢险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是抗洪救灾工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实,在防洪抢险这项工作中,防洪是第一位的。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立足于防,着力于化解,经过与民众一起多年奋战,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从辩证法上看,大禹治水所采用的“疏”法,是一种积极的治水方法,而前人所用的“堵”法,则是一种消极的治水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疏”治水的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其科学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疏”从表面看就是顺其自然,而实质上也是结合人的意志给洪水铺下通道,这就是水利建设。

  当每年汛期过后,也就是进入冬季之时,正是防患于未然之日。各地尤其是在有水文记录的历史中,有过汛情的地区、流域,要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立足于防大洪,要有长远规划和建设力度,把防汛的关口前提,在“防”字上多用功夫,就会在“抗”和“抢”字上减少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损失。这既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科学账,也是百年大计。算好这笔账,防洪救灾就会有新思路,有新实效。

  当然,防洪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对江河湖水系有综合的研究,需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象环境做综合分析对接,虽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不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去实施。大力加强水利工程改造和建设;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对那些地方不宜居住的居民统筹规划,采用迁徙的方法转移人口;对易涝的城市管道要大力维护、改造、扩容、重建等,通过这些方法,真正提高防御50年一遇,10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