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接地气的“最后一课”能否让学生走的更远?
http://www.scol.com.cn(2016-6-23 7:56:5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来,包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相继举行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许多高校校长纷纷上台致辞,送出临行寄语。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校长的致辞紧贴社会热点,十分“接地气”,有些还被学生赞“校长好潮”。(据6月22日《中新网》)。  

  这几年,每到高校毕业季,很多校长或老师给同学们的临别演讲都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些演讲中的“台词”甚至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无论演讲者是煽情、是调侃、甚至是“嬉笑怒骂”,整个演讲会场无不是气氛热烈、掌声阵阵,师生乃至校领导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融洽与和谐,也正因为很多校长放下了平时的架子,学生丢弃了平时对老师和校领导的胆怯,校长或老师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才显得非常接地气和非常轻松。  

  很显然,即将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犹如高校各个生产流水线出厂的一件件“产品”,尽管内在质量各有不同,却都已经完全“定型”,校长“最后一课”无论说的如何接地气,如何让学生感动流泪,对母校依依不舍,然说到底这样的“最后一课”都是对毕业学生未来的良好祝愿。学生对母校再留恋,既必须离开,学校对每一位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再有任何帮助和支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遇到的一切,学生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的去应对。接地气的临别致辞,充其量不过能成为学生将来聚会时的谈资或唤起对母校的回忆。对于毕业生今后的成长或只是一盆聊以安慰的“心灵鸡汤”而已。  

  相对于生动煽情又所谓“接地气”的最后一课,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更在意大学生初入校园的“开学第一课”。历经12年“寒窗苦读”,带着对未来前途的追求和大学生活美好愿景进入校园,此时的青涩更需要“开学第一课”为他们输入大学信念和奋斗目标,更需要校长和老师告诉他们“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树立起“通天”的学习理想。然遗憾的是,本应该像火箭起飞按下启动开关的精彩瞬间,在很多高校却成了千篇一律的“正步走”、“一二三”,除此之外便是毫无新意的校园风景展示,使得很多学生在军训之后,随即转入租房、恋爱、翘课、网游的校园生活,本应该以学业为主的大学校园,读书学习反而成了恋爱社交的“附属品”。如果说这是社会对时下很多高校的一种偏见,但大学文凭含金量越来越低,大学生易找人才难寻却是越突显的事实。  

  上好“开学第一课”,让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竖起“通天入地”的理想,远比离开校园“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对学生更具实际意义。应该看到,每一位进入高校的学子,无不是经过12年寒窗苦读出类拔萃的人才幼苗,具有厚重和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残酷”的高考竞争来到大学,高校不仅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培养成为各方面的领衔人才,更应当以此作为大学应有的办学理念。大学生可以网游,大学校园可以恋爱、甚至可以结婚生子,但大学不是高中知识的沉淀池,恋爱、网游、翘课、聚餐等更不应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大学是把好铁炼成优质钢,而不是把好钢回炉成“优质铁”。上好大学开学第一课,将大学文化理念和先进信念思想注入学生的心底,使其成为未来三年、四年源源不断的学习驱动力,让学生各项专业知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最后一课”上,校长只要对学生说一句“我无愧于心”就已足够,说到底,每一位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出校门,哪所高校能让学生走的更高、更远,却不是靠“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就能一煽而就的。(作者系四川在线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