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别等到“最后一课”才知道接地气
http://www.scol.com.cn(2016-6-23 7:52: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期,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这其中,不乏“潮人潮语”,被许多同学大赞“接地气”。(6月22日《中国新闻网》)

  这几天高校的“最后一课”引起了关注。这是因为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都感受到“最后一课”是最接地气的。北航校长的“最后一课”说的是空调的那些事儿;深大校长的“最后一课”说的是韩剧明星;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让大家看的是校长自制的微电影。对于许多高校校长的致辞,很多学生纷纷点赞,称“很接地气挺好的。”

  “最后一课”让大家记忆深刻,是因为“最后一课”的形式很新颖,是因为“最后一课”的语言很草根。“最后一课”的感受如此不同,自然会受到喜欢。不过“最后一课”的受到欢迎,也恰恰反衬出平时的课程是拘谨的,是教条的,是传统的。别等到了“最后一课”的时候,才知道接地气,我们平时的课程为何就不能接点地气?

  在很多学子的眼睛里,上课是枯燥的,上课是无聊的,上课是寡淡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逃课、逃学、玩手机的尴尬。即使老师收走了手机,心也早就不在课堂之上了。寓教于乐,我们提出了很多年了。可是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有多少,无非还是依然在填鸭式灌输,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不想学、不愿学。让教与学大打折扣。虽然老师的水平也都很高,虽然老师的资历也都深,可是学生依然不能接受。

  高校的“最后一课”如此受到欢迎,其实不是学生们感知这是“最后一课”,今后再也不要上课了。而是,校长的“最后一课”讲到了学生的心坎之上。说的都是家长里短,说的都是草根语言,说的都是社会热点,说的都是大家喜欢的事情。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假如平时的课堂都能像“最后一课”如此接地气,学生还不喜欢学习吗?

  我们高校的课堂,往往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老师讲课的时候是一本正经的,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正襟危坐的。学生和老师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老师就是长辈,学生就是晚辈。老师和学生更应该打破这种教条的关系,他们之间为何就不能成为平起平坐的兄弟姐妹?需要改变的还有教学的模式,老师课堂之上讲述的内容很高雅,却曲高和寡。我们还需要教学形式的“俗气一点”。同样的道理何必非用老学究的语气?何必非要高大上的话语?

  学生是需要走上社会的。走上社会就要让他们了解更多真实的社会,这样他们才能更好改造社会。高校课堂为何就不能说说热点,说说真话?“最后一课”应该成为所有课程的样本。接地气,别等到了“最后一刻”的时候。(作者系四川在线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