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别让车补成为干部下乡意愿的“反函数”
http://www.scol.com.cn(2016-5-30 13:53:06)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薛家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29日 新华社)  

  货币化车补无疑是当前阶段车改的最优模式。但最优不代表没瑕疵。特别是,一些地区将货币化车补简单的随工资发放后,干部领着车补却不愿下乡的问题,逐渐凸显。一些干部只有搭到顺风车才肯下乡,造成部分工作延时;只愿意座公交下乡,一天只能转一个乡镇、干一项工作,行政效率大幅降低。

  按理说,发放车补后,干部手里有钱,下乡的灵活性应该更大,应该更容易下乡才是。但为何实际上干部下乡反而变得更稀少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将车补工资化。试想,车补随工资发放,干部下乡越多,自己拿到的车补会更少。而自己不下乡,剩下的钱反而越多。如此情形下,车补就会变成干部下乡意愿的反函数。除非是万不得已的紧急公务,谁还愿意自己打车下乡?  

  干部不愿下乡,其危害不言而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不下乡,而是整天泡在办公室,上级的政策就无法落地,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就会脱扣;上级机关干部不下基层,就会与基层实际脱节,政策、法规的制定,就会缺乏针对性、指导性。试想,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地图研究政策、落实政策,有何针对性而言?由此可见,校正货币化车补在执行中的瑕疵,激发干部的“下乡意愿”,刻不容缓。  

  目前而言,我认为提高干部的下乡意愿,首要是杜绝车补工资化。事实上,车补的本质就是政府买服务,车补的钱只能用于公务出行,而不是变为个人收入。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将车补放在工资中,而是单独核算、报销。即使干部不使用车补,也不会进入个人囊中。如此,干部还会刻意省着补贴不花,不愿意下乡么?  

  当然,也会有人说,车补不与收入挂钩,干部会不会“花政府的钱不心疼”,反而造成另一种浪费呢?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是杞人忧天。而消除这种隐忧,就要求相关部门,首先要严格执行政策,卡住车补额度,严防车补总额突破上限。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对车补额度有剩余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一定比例的奖励,进而形成人人节约车补的良好风气。  

  同时,主管部门也要进一步优化出行条件。比如,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励汽车租赁公司到乡镇一级发展服务,让干部下乡更顺畅;利用互联网约车平台,既最大限度的方便基层干部,也能整合社会汽车资源。  

  总之,货币化车补不是工资,而是政府卖服务的补贴。相关部门只有抛去工资意识,用政府卖服务的理念、思维,考核车补的使用情况,研究有针对性的办法,就一定激活干部的下乡热情,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去工作。(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