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对任性地名就必须说“不”
http://www.scol.com.cn(2016-3-25 8:10:4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据3月23日《央广网》)。

  村名、地名,以及由地名延伸而来的各种路名,并不仅仅是一种标识符号,几乎每一处沿袭下来的地名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尽管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原有的村名、地名等都已经失去了他的原有含义,但他依然承载着当地百姓群众难以割舍的记忆乡愁,而作为现代社会的“后辈人”,更有必要对这些带有厚重地方传统文化的地名予以尊重和保留,这不仅体现出对民族古老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在保留我们的历史文化经脉,使其不断延续下去。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以及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一些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老地名、老村名,甚至一些路名,也逐渐被某些看似新潮时尚甚至山寨洋名所取代,尽管这些新地名、村名乃至街道名称很具有“时代感”,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浮躁心理和对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所造成的伤害甚至“断层”,却让人倍感不解乃至痛心。平心而论,国人向来崇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古延续下来的老地名、老村名,无疑就是传承这一地方的“姓氏”,无论后世如何繁荣辉煌,保留先辈的姓氏血脉延续下去,应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随意乱改地名甚至不惜在新取地名上媚洋,非但是对传统文化极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数典忘祖”。

  这次由国务院出台发布的《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可以说是国家高层对这一随意乱改地名现象的“断喝”,也是对这一缺乏规范的浮躁之举在说“不”。平心而论,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一些老村庄因为多重原因出现搬迁乃至被“新农村”所取代,也不可避免会导致一些老村庄甚至原始道路消失,在这些老地名。路名消失的同时,更多展现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村和新交通枢纽大量涌现,在最大限度保留老地名使用延续的同时,对于新地名、路名的命名也应尽最大努力来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并严格加以规范。按照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足见国家对保护地名文化的紧迫和坚决态度。

  其实,某些地名看似非常“土”,某些老地名的文字用普通话来念确实很扭,但正因为其“土”和读起来“扭”,才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而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恰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他非但不会给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等形成障碍,反而会因这种独特文化的保留更能获得外界的敬重,甚至可以成为沟通的桥梁和凝聚商贸关系的纽带。而盲目追求地名的“大、洋、怪、重名”等不仅显示出地方文化价值的肤浅,也是不尊重历史和祖先,对于这样的任性地名,既割断了文化经脉,也让群众生厌。因此,对于地名上的任性,国家对其非但要说“不”,更必须猛药整治。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