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包工头”还的是工钱,更是情义

http://www.scol.com.cn(2016-2-16 7:50:1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赵霞
作者:赵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月14日,大年初七,乐山市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6组,年味正浓。这两天里,68岁的龙德康家格外热闹,来客络绎不绝。龙德康喜笑颜开,登门35者多是古稀老者,每人在签上名后,都能领到一笔钱。钱不多,200元至500多元不等。这是一笔跨越了35年的“良心债”,欠钱者喻克伦是他们的老乡。(华西都市报,2月15日)

  35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的年轻小伙龙德康、喻克伦,带领着乡亲们开始了他们“创出一番事业”的致富梦。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贵州、广西等地,修建公路、桥筑路,在那段时间,大家伙起早贪黑,忍饥挨饿的干着苦力活,本以为可以拿到血汗钱,没想到一等却是35年。

  在过去的35年里,喻克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心里一直觉得亏欠老乡的。当年,在干完那几个工程后,工地负责人黄汉全的确没有发工钱,喻克伦想自己掏腰包,把兄弟们的工资都结清,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他还不敢回到四川,在贵州安了家,继续包活,希望有天能把欠大家的钱还上。

  35年过去了,当年一些跟着喻克伦干工程的人,早已经忘记了当年自己没拿到的工钱,也有的早已经过世了。但是,喻克伦从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欠下的“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年的“兄弟情”。在今年春节之际,他终于把欠工人的钱还清了,也让自己的心放轻松了。而这一场“还钱”场面,并不像大家心目中“包工头欠农民工工资场面”那般生硬,而是感人至深的画面:大家因领钱重逢,嘘寒问暖,再续当年兄弟情义,重温昔日艰苦生活。此时此刻,大家在乎的不再是手中那点工资钱,而是感谢这场难得重聚机会,更是被喻克伦这种“信义”精神所感动。

  工人不提、不要自己的工资,“信义包工头”喻克伦都能做到自掏腰包还钱,这与当今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即使有钱支付大家工资,也是能拖再拖,能不给就不给,置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把农民工当成为自己挣钱的“工具”。这样的包工头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更是当今社会没有人情味“黄世仁”。

  现在,包工头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有法律合同作保障。但是,包工头也要认识到,工人们跟着自己外出打工,不仅是在挣钱,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人品和能力的信任。包工头必须把农民工当作自己的家人看待,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书写好新时期的“信义”二字。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