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别让“口碑教授”的逆袭成为时代孤本
http://www.scol.com.cn(2016-2-16 8:57: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薛家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但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2月15日 《北京青年报》)  

  “两拒《百家讲坛》”,“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课堂上金句迭出,尽是诗情画意,甚至“很多课件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士子的信仰与操守,让人高山仰止。在这个情怀稀缺,大师稀缺的年代,“口碑教授”的事迹,一经曝光,就立即获得海量的关注与点赞。  

  然而,“口碑教授”只具有样本价值。一方面,很多大学推行“非升即走”政策。新聘讲师6年后,若不能获得副教授职称,就要调整出教学岗位。而职称评定,又与论文、科研挂钩。虽然,我从不怀疑,“非升即走”让庸者走能者上的制度初心,但简单的以职称论英雄,也造成许多教学型人才,被“扫地出门”、败走麦城。  

  另一方面,职称间巨大的待遇鸿沟,论文与职称挂钩的评价机制,都倒逼教师从教学型转到学术型。“讲师和副教授仅在工资上的差别每年至少为两三万元”。而且,副教授和教授有资格带研究生干活;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两相对比,你会怎么选?答案不言而喻。许多教师会将精力转移到科研、论文、出书立传上。如此一来,课堂的成色自然会随之下降。  

  因此,“口碑教授”只具有样本价值。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口碑教授”的另一面---工作上,重科研、重论文、重项目,而讲起课却生涩难懂、索然无味;生活中,不注意师者的形象,甚至传出师生恋、学术剽窃等丑闻。而这样的两相对比,更让“口碑教授”的口碑,有口皆碑;更让公众对她激情澎湃,挥洒自如的“讲课模式”,无比留恋。  

  目前,“口碑教授”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这充分表现了公众对她的爱,也向社会表达出公众的诉求与期盼---别让“口碑教授”的逆袭成为时代孤本。  

  那么,如何在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口碑教授”呢?“我仍然只是一个喜欢在空旷天地间静悄悄行走的过客。”“春到草自青”,这是“口碑教授”给出的答案。但培养“口碑教授”,除了靠师者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更需要制度的发轫。高校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合理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在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的权重,才能回应公众的诉求,让教学型人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让“口碑教授”不再稀缺!(作者系四川在线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