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不必借“口碑教授”打职评制度的“脸”
http://www.scol.com.cn(2016-2-16 8:19: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郭雪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河南大学教师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在退休3个月后,她又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月15日 《北京青年报》)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时,经常会问爸爸,“这个是好人吗?”“那个是坏人吗?”当时还小,所以思维中只有对或者错,非对即错。遵循这样的“逻辑”,对于以上新闻事件,我们当然会做出“‘口碑教授’伟大,职称评定制度害莫大焉”的判断。借“口碑教授”打职称评定制度的“脸”,显然是陷进了简单判断对错的泥淖。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些时评者把这一千古名句用在了自己的评论中,觉得“三不”老师、“口碑教授”常萍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师者”,进而对职称评定制度的公平性加以怀疑,顺道对一些“三有”教师的“不务正业”进行了义正辞严的批判。

  我们当然要对“口碑教授”大加褒扬,她淡泊名利、学识渊博;她热爱教学、倾心奉献;她激情澎湃、授课精彩。但也不能因此去全盘否定职称评定制度,正如我们不能因为高考中个别考生作弊而去否定高考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不可否认,大学的确存在为评职称,拼凑论文,甚至学术造假的现象,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职称评定制度本身,而是要加大对投机取巧者的惩罚力度,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从而还高校学术一片净土,这才是重点。

  难道,我们喜欢“美猴王”,就一定要让章金莱老师登上春晚舞台,上不了就骂春晚节目组?难道,我们看到“江西农村男孩”因一顿饭而失恋的烦闷,就一定要把“上海女孩”扣上无数顶“帽子”?难道,我们崇敬“口碑教授”,就一定要让职称评定制度“重新洗牌”?这些逻辑显然夹杂了某种情绪化的东西,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不要急着发表看法,急着“站队”,陷入非对即错的泥淖。

  韩文公写《师说》的背景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有崇尚“座主、门生”的流俗,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扭转“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观念。当然,我们不能把出书、写论文、评职称的教师比作“座主”,不能说他们不是“师者”。常萍老师与职称评定制度,与出书、写论文,与上《百家讲坛》并不是“水火不容”,也不能因为常萍老师选择“三不”,而对出书的、写论文的、申报职称的大学教师嗤之以鼻。

  反观才华横溢的“口碑教授”,每天仅踱步于三尺讲台,行走在几间教室,岂不可惜?当然,选择“三不”是常萍老师的自由。但试想一下,她如果能把授课心得编著成书,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凝结成文,就可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经典的传统文化,就能为传统文化插上“翅膀”,飞到更多求学者的心中,让莘莘学子享受经典文化的滋养,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