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年俗需要“立新破旧”
http://www.scol.com.cn(2016-2-12 7:25:0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永华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正月初五不串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在不少地方的老年俗中不乏这样的禁忌。记者日前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面对年俗,逐步扬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惯例”(据2月10日《北京晨报》)。

  其实,关于过年的老习俗还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笔者老家,除夕整夜不关灯叫“守岁”;大年初一一整天,门槛上都要横放一根扁担,不让“妖魔鬼怪”进门给家人带来灾祸;蒸馒头发的再大,也不能说“开裂”,正月里衣服破了不能补,寓意“不能年年穷”等等,品味这些春节老习俗都不难发现,每一项年俗,都与贫穷富贵、灾行祸福密切相关,都是希望摆脱贫穷灾祸,寄托对平安与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些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年俗、习俗中,某些带有迷信色彩或违背现代科学理念与健康生活概念的行为,确实既不能实现希望目的,又与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相违背,这种由愚昧思想衍生出的陋习年俗,逐渐被现代年轻人所抛弃,委实也是一种必然。

  实际上,在我们传统的春节文化习俗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文化糟粕,尽管他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与科学理念,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不能否认它本身存在的“进步意义”,在社会发展和特殊历史演变过程中,这些看似陈旧的春节习俗同样在我们传统春节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有破有立既预示着观念的进步,更彰显时代的发展,我们在为某些“陋习”被时代抛弃感到欣慰的同时,能够在将很多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和元素融入春节文化,成为新的过年习俗才显得尤为关键。

  平心而论,几十年来,我们给春节增添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习俗莫过于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不但给亿万华人的除夕带来健康快乐,更给除夕注入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但除此之外,很多带有非健康甚至迷信色彩的春节习俗,因为缺少新的元素来替代和“树立”,依然难以破除,比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比如农村打牌赌博,比如带有腐败色彩的“礼尚往来”等等。在坊间,几千年就来流传着“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赶会、四月种田”的习俗,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这一“千年习俗”被破,但因为“有破无立”,在外出务工取代三个月“农闲”的同时,“二月赌钱”在很多农村压缩成了“春节七天乐”,而一贯对聚众赌博打击甚严的公安等部门,对春节期间农村普遍存在的赌博现象也表现的异常“宽容”,似乎也不想去破坏人家的过年“雅兴”。

  传统春节,是融入巨多中国文化元素和习俗的节日,而且每个地方还不尽相同,我们在倡导阖家团聚、包饺子、逛庙会、赏花灯等传统精华习俗的同时,更需要用现代新的健康科学理念来“破旧立新”,逐步融入科学健康元素,形成新的春节习俗,而在这方面,政府更责无旁贷。说实话,无论是破除“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正月初五不串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等春节陋习,都只是80、90后的新观念推动而已,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还有待提升。

  显然,“大年初一照常扫地”体现的是春节传统文化习俗的观念更新,实际上,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包括春节等各种民间习俗都是随历史和时代发展,在去除某些糟粕的同时,又不断融入新的文明元素,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体现。尤其在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很多寓意美好生活希望的年俗作为一种乡愁,让坊间民众难以割舍,但确实已经与现代文明和理念相违背,明显已属糟粕。但没有“立新”必难“破旧”,因此,各地政府都应有职责担当,不因暂时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任由某些糟粕习俗“死灰复燃”,引导和树立新的健康习俗丰富“年味”,让某些诸如损害环境和社会文明的燃放烟花爆竹、赌博等陋习彻底成为历史的尘埃。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