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最高科技奖空缺未必是憾事
http://www.scol.com.cn(2016-1-9 7:21: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邓海建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8日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五年举办同样的盛会,足见国家科技奖“成色之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年再度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1月8日《人民日报》)

  国家最高科技奖又空缺了。听起来,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有人难免会感慨:诺大的国家,科技翘楚阙如,“双创”的斯文何在?不过,这误会确实蛮深。

  本次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据称与两点评选流程密切相关:一是须有相关机构和专家推荐,二是得票须超过三分之二。众所周知,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推荐制,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换言之,如果没有被这些机构或专家推荐,就算“技能”再好,也难以“加冕”。公众很容易联想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各种因素没人推荐,出现遗珠之憾也是恪守制度的必然。又比如多半票数通过的“硬件”,但凡缺一两票,候选人也会从“宝座”上跌下去。这样一想,最高科技奖在审慎严谨中出现空缺,也是概率上的常事了。

  连年空缺,当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性看待:一则,在科技人才更迭有序的时候,英雄辈出、大浪淘沙,科技奖励改革也当与时俱进,在革新中跟上中国科技发展的步伐。比如除了政府评奖,学术共同体内部评价机制也当激活。二则,连年空缺也是一种提醒。空缺当然并不意味着“没有”,但起码也确实是“没有大批领军人物”的意思。这是更高层面的遗憾,或者说,是更高层面的“指望”。

  科研经费连年增长,最高奖空缺,这中间难免让人产生些联想。比如,最近甚嚣尘上的“科研经费6成用于开会出差”的传闻,听起来很招骂,但事实呢?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供的近三年来科技部支出的主要科技计划支出结构表中可见:支出最大的是材料费,占比接近总支出的30%,而会议费和差旅费两项的总和,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中国科研经费连年高速增长,“大家大师”却跟不上节奏,民意难免会有些着急。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从以往25位获奖科学家来看,无论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亦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等,显然与“即期投入”没有立竿见影的关联。科研是水磨的功夫,等待科学家的养成,恐怕亦需水磨的耐性。

  如果从戒骄戒躁的层面来看,最高科技奖空缺,也许未必是憾事,反倒是鞭策、是警醒。对科研秉持“最高”的敬畏,踏实走好每一步,“国家奖”的初心,才会有不被辜负的前程。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